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
---|---|
減塑大作戰:他們一周會產製多少塑膠垃圾? | 回憶起當年自願參與日本海岸線淨灘活動時,今年 32 歲的佐藤繪里 (音譯,Eri Sato, 右一) 表示她真的深受衝擊。「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塑膠汙染如何影響到全世界的海洋、海灘。我想沒有人可以從塑膠垃圾的掌心逃走,它們存在於街道上、山中、地下水裡,它們無所不在。」這樣的經歷促使佐藤繪里開始執行減塑,她說:「在家中,我們會盡可能減少產生碳足跡。我們也會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些我們所選用的物品會對環境帶來怎麼樣的衝擊。」佐藤繪里指出,現在他們一家會盡量選用可以重複再使用的物品、避免一次性的消耗品,她也補充道:「對我們來說,(把東西拿去) 回收通常是最下策的做法,也絕對不是我們的優先考量。」「我們會用竹製牙刷取代塑膠牙刷,用洗髮皂取代需要裝進塑膠瓶的洗髮精、潤髮乳,到餐廳打包時也會自備容器,而且比起商品會用塑膠包裝好的超級市場,我們也會選擇到傳統市場購買蔬菜、水果。」今年 32 歲的牧佳 (Mughda Joshi, 右一) 說道。「比起一次性的塑膠餐具,我也會自備湯匙、叉子,還有不銹鋼的吸管。」今年 39 歲的帕特理姬 (Alexandra Patrikiou, 左二) 相信使用塑膠替代品的想法,應該和其他環境倡議活動結合,她解釋道:「我們會回收塑膠、紙張、玻璃等等... 也會購買用回收物品再製而成的產品。我們也試著在陽台栽種越多植物越好。」帕特理姬也提到,她明白塑膠製品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想要不去使用它真的不容易,只是「一旦我們把 (減塑生活) 當作一種習慣,我想我們總有辦法完全杜絕塑膠」。「我們試著減少我們的足跡,用鋼杯、帶自己的咖啡杯什麼的,但我們的減塑行動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今年 44 歲的布蘭蒂 (Brandy Wilbur, 左二) 說:「像我在購物的時候,我總是想著要買包裝最少的商品,但這真的很難,因為所有東西都被包裝起來了!」「我總覺得塑膠製品的數量正在增加,特別是像那些不能回收的包裝紙、點心袋等等 —— 畢竟方便性是 (使用塑膠時) 很大的重點。」今年 31 歲的奧黛麗 (Audrey Gan, 畫面中間) 說:「我們試著壓抑我們想要買新東西、非必須品的慾望。如果我們真的想喝珍珠奶茶,那我們就會自備杯子。」奧黛麗也提到,只要一把 3 歲大的凱勒 (Kyler) 接回家後,他們就會替他換上可以重複使用的布尿布,不過奧黛麗指出他們每天至少還是得使用一次拋棄式尿布,因為「我們還是沒辦法解決布尿布夜間外漏的問題」。對有些人來說,減塑生活遭遇的難題反而在克服他人的成見。「他們會說:『你是那什麼綠色運動的一份子嗎?』」39 歲的史麗祺 (Tatiana Schnittke, 左一) 說:「... 他們就是不明白。」「還有,(購物時) 不能用塑膠袋裝菜對他們來說似乎是很噁心的事情,他們超討厭的... 但我還是會這麼做。」馨樂 (Lauren Singer) 是比較不一樣的案例。她是「免包裝商店」的資助者兼老闆,這家商店致力於販售不會替環境帶來塑膠負擔的商品。這 5 年來,馨樂希望她對環境的信念可以印證在生活上,因此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而在這段期間,她所產製出來的不可回收、不可分解垃圾正好可以裝入 16 盎司 (約 454 克) 的梅森罐 (Mason Jar) 裡。編註:若沒有特別註明,畫面中的塑膠垃圾都是累積一周後留下的份量。 |
無法完成的老師夢 坦尚尼亞連體姊妹過世 | 瑪莉亞和孔索拉達 (Maria and Consolata Mwakikuti) 出生後肚臍以下的部位就是相連的,她們共享著肝和肺,並各自擁有獨立運作的心臟、頭、手臂。過去在接受訪問時,兩人均表達出不想透過手術分離的想法。在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出生不久後,她們便隨著父親的死亡遭到母親拋棄,並由天主教機構收養。兩人都喜歡縫東西、做做烹飪,也希望未來可以嫁給同一名丈夫。不過孔索拉達在受訪時坦承,她們相處的過程並不總是順順利利,她說:「舉例來說,當我想要洗衣服的時候,瑪莉亞可能想要看書... 但我們總會想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當地政府、私人捐款的支持下,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得以持續就學。她們也希望自己在完成大學學業後可以成為老師,教授關於歷史、英文、斯瓦希里語 (Swahili) 等知識,並說:「我們會用投影機和電腦來授課。」坦尚尼亞社會一直缺乏給予身心障礙者所需的相關支持,身心障礙者也很容易在社會中受到排擠、邊緣化,像是當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剛進入高中時,學校裡並沒有支援身心障礙者的相關設施;直到一年後,政府才在學校裡增設了供這對姊妹休息的空間,也聘請了一名司機負責接送她們回家。因此瑪莉亞和孔索拉努力突破各種限制、想取得更高的教育學位確實啟發了許多人,她們也因為當地媒體的持續報導而小有名氣。當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在 2017 年自高中畢業,準備在同年 9 月前往伊爾林加 (Iringa) 的魯瓦哈天主教大學 (Ruaha Catholic University) 就讀時,也收到了舉國上下的祝賀訊息。魯瓦哈天主教大學的發言人則表示,有鑑於學生宿舍並不適合瑪莉亞和孔索拉達,他們已經安排好校外宿舍來滿足瑪莉亞和孔索拉達的需求。屆時學校也會在教室後方擺放沙發,讓這對姊妹可以擁有舒適的空間學習。Tanzanian conjoined twins Maria and Consolata Mwakikuti have arrived at university ahead of the start of term https://t.co/uKM9SgFBgm pic.twitter.com/DqHBPt7gHu 圖為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在學校裡唸書抄筆記的模樣。她們的老師形容,這兩人在上課時非常積極認真。在唸大學時,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則有一名照護者隨時陪伴她們。在當時的高中畢業典禮上,孔索拉達和瑪莉亞顯然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感到無比興奮,孔索拉達先是感謝學校、政府給予她們的支援,也說道:「我們並沒有預期這一天會到來,我們今天可以站在這裡,都是源自於上天的恩典。」瑪莉亞則呼籲父母不要「把他們身心不便的孩童關押或藏起來」, 她說:「人們必須意識到不論是否有身心障礙,大家都是人,而且理當享有同等的權利。」June 02, 2018 majira ya SAA moja na nusu usiku Maria Mwakikuti mmoja wa mapacha walioungana alifariki na baada ya SAA moja yaani saa mbili na nusu usiku naye Pacha Consolata alifariki dunia. Ikawe heri kwao huko ng'ambo ya mto na Mungu aziweke roho zao mahala sahihi, AIMEN! pic.twitter.com/EbW19BAfkX 在得知瑪莉亞和孔索拉達生病後,坦尚尼亞總統馬古富利也曾親自去探望她們。不過從今年 1 月開始,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就因為心臟相關疾病持續在大學附近的醫院就診,直到上周六 (2) 因為呼吸系統併發症在醫院過世。這對姊妹的死訊也透過新聞傳遍了坦尚尼亞社會,許多人在社群網路上表達了對這對姊妹離世的不捨。坦尚尼亞總統馬古富利 (John Magufuli) 也在 twitter 上寫到:「我為瑪莉亞和孔索拉達姊妹的死亡感到難過。當我上次前往醫院探望她們的時候,她們還替整個國家祈禱。..... 我的孩子們,希望你們能夠安息。」 延伸閱讀:《這不是面積有點大的胎記 而是我的雙胞胎》 《他們被當作「藥材」活在恐懼裡的馬拉威白化症患者》 《研究:黑猩猩家比你的房間乾淨》參考資料: 01 Tanzanian conjoined twins Maria and Consolata die aged 21 02 Tanzania's conjoined twins, handicapped heroes, die at 21 03 Conjoined twins set to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04 Conjoined twins set for university in Tanzania |
想愛就來!日本偏鄉推單身男月曆 | 小林慶士 (音譯,Keito Kobayashi) 換下在村役場上班時的制服,穿上義消的工作服,根據《小谷男曆》上的描述,他的天職是保護家庭和村莊的安全。而在《小谷男曆》上直視遠方、頭戴日本傳統棉製毛巾手拭的則是藤原成吾 (音譯,Seigo Fujiwara), 今年 29 歲的他是一名測量師,想靠著《小谷男曆》的幫忙,找到擁有美麗笑容可以一起環遊世界的另一半。除了小林慶士和藤原成吾,《小谷男曆》上還有另外 10 名男子,他們是日本農村人口不斷減少的縮影。他們希望靠著《小谷男曆》的幫忙,吸引外地人來到小谷村遊玩,最後願意留下來和他們一起共築幸福的家庭。這本《小谷男曆》從今年四月開始,可以一路用到明年三月,每月都搭配了小谷村美麗的四季風景,還有小谷村的單身男性。現在,這本由小谷村役場發行的《小谷男曆》可以在村裡的旅館、滑雪度假村和公路休息站以每本 1,500 日圓 (折台幣約 412 元) 的價格買到,也可以用郵購的方式,限量只有 1,500 本。一名小谷村役場代表說:「如果你想認識月曆上的男性,或跟他們出去約會,麻煩聯絡我們。」在村役場工作的小林慶士,是《小谷男曆》上的模特兒之一,他也負責召集另外 11 名模特兒。他說在召集模特兒時,他很驚訝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大家都很願意加入《小谷男曆》拍攝計畫。小林慶士說:「根據我的經驗,在這裡要遇到年輕女性的機會非常少。」而小林慶士和其他模特兒都不想離開小谷村,他提到住在小谷村的生活有多棒:「我大學在東京唸,每天早上要搭地鐵我都會感到緊張。小谷村這裡完全沒有壓力。」《小谷男曆》上收錄了小谷村單身男性的職業和興趣,還有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目標以及理想對象。截至目前為止,村役場已經接到了來自 8 名女性的詢問,其中有 4 名女性寄了個人資料和照片給村役場。今年 21 歲、來自澳洲的杭特 (Daniel Hunter) 是《小谷男曆》的模特兒之一,他來到這座村莊學習鋪磚和抹水泥。幾年前,他一來到小谷村就決定不走了。雖然杭特現在單身,不過他一點也不急著找女友,他認為與其說《小谷男曆》是一本相親月曆,不如說《小谷男曆》是一個幫小谷村宣傳的好機會。杭特說:「我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告訴大家有外國人開心地住在這裡。我可能會在這裡再住上一段日子,雖然有時候我會希望這裡可以再有生氣一點。」無論如何,小谷村沒人會對《小谷男曆》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會有大批女性為此而來、當地生育率會飆高。不過,擔任五月先生的藤原成吾表示,他希望可以讓大家注意到小谷村。他說:「我屬於家族事業的一份子,所以我在可見的未來還會待在這裡。此外,如果搬到一個比較多女性的地方,代表那個地方也會有比較多的男性,那些男性都會是我的競爭對手。」擔任四月先生的小林慶士也說,他今年 26 歲還不急著成家,但他是典型的小谷村男性,得想辦法在留在村裡和找到另一半之間取得平衡,「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小谷村,但我也不想要單身」。在風景如畫適合滑雪的小谷村,要找到另一半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小谷村現在的人口只有 1950 年代的三分之一,過去 10 年來,村民人數從 3,734 人下降到 2,795 人。其中,中學以下的人數少於 180 人。根據日本國家人口和社會保障研究所的資料,如果按照現在村民人數減少的速度來看,到了 2060 年小谷村的人口只會比 900 人稍稍多一點。去年三月,年齡落在 20-30 多歲的小谷村男性只有 275 位,女性只有 218 位。其中,年輕女性為了找工作和另一半,比較可能離開小谷村,而男性為了繼承家業則傾向繼續待在小谷村。在男女人口不平衡的狀態下,小谷村適婚年齡的男性要結婚和生小孩變得很困難。在日本,許多城鎮都面臨了和小谷村一樣的問題。根據一份報告,日本有 869 個城鎮因為低生育率的關係,正面臨滅村。在一份名為《本地滅絕》的報告中,日本政策委員會表示,如果到 2040 年,這些城鎮和村落年齡介於 20-39 歲的女性人口數下降超過一半,這些地方就會面臨滅村。前外務省官員、現為小谷村村長顧問的野崎由紀子 (音譯,Yuki Nozaki) 擔心再這麼下去,小谷村就會消失不見,於是她參考了紐約消防局推出的英雄月曆,替小谷村的單身男子推出了徵友月曆。野崎由紀子認為,要讓小谷村走得長久,最重要的是吸引厭倦城市生活的年輕專業人士前來落腳,而當局能做到的就是幫這些沒門路進農村的人找到適合的方式。道中と小谷村の風景。 いい所でした?pic.twitter.com/hZqIjpv5nX 圖為小谷村美麗的風景。少了都市的繁忙和壓力,小谷村自有一種悠閒的風味。目前,野崎由紀子已經指揮村民將村中閒置的農舍聚集起來,一起搬到比較方便的地方,希望可以吸引新創公司前來。從明年開始,有兩家科技公司準備一起把村中具 250 年歷史、重新翻修的老屋當作辦公室。野崎由紀子說:「現在是時候拋開順其自然的態度,透過將村裡資產整合進適當的商業模式來振興村莊了。《小谷男曆》是改變心態的第一步,把錢花在這裡很值得。」「小谷村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當局不懂怎麼推廣小谷村的優點,與其他市政府採用一樣的宣傳策略是不會有效的。」 |
在哥倫比亞發現,西班牙沉船寶藏屬於誰? | 如果你問當代尋寶家,他們最想找到哪一艘船,在 1708 年被英軍擊沉的西班牙帆船「聖荷西號」(San José) 一定榜上有名。當年,這艘船載著金銀珠寶準備從哥倫比亞返回西班牙,獻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 (King Philip V), 金援他的繼承人之戰,沒想到遭強大的英國海軍擊沉,讓它帶著換算下來價值高達 17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102 億元) 的寶藏沉入海底。2015 年,哥倫比亞政府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卡塔赫納城 (Cartagena) 海底發現了「聖荷西號」。這個發現震撼了全球考古界,哥倫比亞總統桑多斯 (Juan Manuel Santos) 說,打撈行動「不只會替哥倫比亞文化和科學史翻開新的一章,對全世界來說也一樣」。雖然「聖荷西號」在 2015 年就被海洋考古學家團隊給發現,但該團隊最近才公布他們是如何找到「聖荷西號」的船骸。來自美國麻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 海洋考古學家表示,他們靠著名為 REMUS 6000 的水下機器人發現「聖荷西號」, 他們也談到之所以沒有像其他海洋船骸打撈案一樣,第一時間就公布發現方法,是基於對哥倫比亞政府的尊重,畢竟,「聖荷西號」載著的金銀珠寶許多國家都想分一杯羹。無論如何,目前哥倫比亞政府尚未對外公布「聖荷西號」真正的位置,他們只說「聖荷西號」上的一切都還好好的,代表船上的金銀珠寶有可能被全部打撈上岸。根據和哥倫比亞政府合作的 WHOI 的說法,「聖荷西號」在水下 600 公尺處,他們在「聖荷西號」上方 9 公尺拍攝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船上的大砲,以及雕刻在大砲銅牌上的海豚等細節,還有散落在海床上的茶杯、瓷器及其他文物。雖然因為海底打撈和探勘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可以一窺「聖荷西號」的真面目,但現在大眾最關心的還是船骸屬於誰。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考古學家兼律師麥金塔須 (Robert Mackintosh) 說:「這個情況非常複雜,因為許多國家和人民可能對船骸有許多不同且往往相互衝突的利益,這些利益源於不同的法律體系。」海洋考古學家坎貝爾 (Peter Campbell) 說:「海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而在船骸上尋寶是一門大生意。不過,坎貝爾提到有時打撈船骸的成本比船骸上載著的寶物價格來得高。對於外界聲稱「聖荷西號」有高達 170 億美元的價值,坎貝爾說這個數字「看似憑空而出」, 但他同意「聖荷西號」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雖然「聖荷西號」是在哥倫比亞水域發現,意味著哥倫比亞可以主張對「聖荷西號」的所有權,但西班牙不甘示弱,表示「聖荷西號」被擊沉時是掛著西班牙的國旗,西班牙有「聖荷西號」的所有權。然而,考量到「聖荷西號」上的金銀財寶大多來自西班牙殖民時對美洲的掠奪,有人認為應該讓「聖荷西號」留在哥倫比亞才對。在各界爭論不休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呼籲哥倫比亞政府「不要商業利用有 300 年歷史的船骸」。目前,根據國際法的規定,船骸落在非船主國擁有的水域時,船主國可以訴諸所謂的「主權豁免權」(sovereign immunity), 讓其他國家不得主張對該船骸有所有權。考古學家兼律師麥金塔須表示,諸如戰艦或其他非基於商業利益的政府船隻,都可以訴諸「主權豁免權」。舉例來說,2009 年,美國海洋打撈公司「奧德賽海洋探險」(Odyssey Marine Exploration) 在國際海域打撈出了 18 世紀的西班牙巡防艦「瑪莉亞號」(Nuestra Senora de las Mercedes), 跟著這艘船一起被打撈上岸的還有重達 17 噸的錢幣。當時,「奧德賽海洋探險」公司把這些錢幣全部運回美國,為此,西班牙政府訴諸「主權豁免權」, 最後讓該公司把錢幣還給了西班牙。而現在「聖荷西號」的船骸和寶藏究竟屬於誰,還得看西班牙主張「主權豁免權」的情況,以及哥倫比亞政府要怎麼接招了。 |
【地球 24小時】11/17 黃小鴨之盾 | 在泰國首都曼谷的國會大廈附近,反政府示威者用黃色小鴨充氣船權充盾牌,抵擋自警方水砲車中射出的強力水柱。最近,泰國國會議員們正在就修憲一事在國會內展開辯論,反政府示威者們原本想在國會辯論的同時,從昭披耶河 (Chao Phraya River) 上游搭乘黃色小鴨橡膠船順流而下至國會抗議,卻在下水前就被警察阻撓,示威者們只好把黃色小鴨充氣船豎起當作盾牌,抵擋警方的強力水柱。隨著這場反政府示威持續越來越久,街頭的示威者們也越來越常遇到警方以強硬的手段驅離上街抗爭的民眾。 所幸,擁有豐富街頭經驗的香港民眾立即毫不吝嗇地與泰國民眾分享面對警方的方法,但是唯獨世代隔閡,是香港人自己也解決不了,無法與泰國人分享的問題。 相關閱讀:《「爸媽為何不懂我?」 泰國香港兩場抗爭 同一種策略、同一道世代難題》在法國西部南特區的蒙特貝爾鎮 (Montbert), 示威者們戴上口罩,參加一場示威,拒絕讓電商巨頭亞馬遜 (Amazon) 在此設立全新的物流中心。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期間,亞馬遜是少數逆勢成長的企業,旗下倉庫忙得不可開交。可是,當亞馬遜位於美國史坦頓島區 (Staten Island) 編號 JFK8 的倉庫爆出一連串 COVID-19 (武漢肺炎) 確診案例後,卻讓人不禁懷疑:亞馬遜是不是只顧著賺錢,忘記防疫、確保員工健康的重要性了?相關閱讀:《賺錢有餘 防疫不足 電商巨頭亞馬遜解雇帶頭罷工者》在義大利南部的奇斯泰爾尼諾鎮 (Cisternino), 齊茲 (Zizzi) 家族的成員戴上口罩,一同在一年一度的家族橄欖採收季期間採收橄欖,好將橄欖榨成橄欖油。 相關閱讀:《橄欖樹瘟疫大流行 傳遍南歐三大產區的「橄欖樹痲瘋病」》正當今年人們正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而忙得焦頭爛額時,地中海地區的橄欖樹們也紛紛病倒,傳出嚴重的「橄欖樹痲瘋病」。在美國紐約州的揚克斯市 (Yonkers), 有人替已故歌手艾拉・費茲潔拉 (Ella Fitzgerald) 的銅像戴上帽子和口罩。 相關閱讀:《獻給女性主義先驅一尊裸女雕像?英國沃斯通克拉夫特紀念雕像惹議》獻給英國女性主義先驅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 一尊「裸女雕像」, 你覺得如何呢?在法國首都巴黎的巴黎春天百貨 (Printemps department) 櫥窗外,一名路人和她的狗停下腳步,望著櫥窗裡的聖誕裝飾。 相關閱讀:《聖誕歌曲整天播 聽到膩了嗎?》隨著聖誕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大街小巷也開始播放帶有濃濃過節氣氛的聖誕歌曲,然而,不斷放送的聖誕歌曲讓不少人越聽越不開心,只想把耳朵關起來,你也是其中之一嗎?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格蘭特縣國際機場 (Grant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 大量被政府下令停飛的波音 737 MAX 飛機停放在機場的角落。最近,波音 737 MAX 飛機終於得到美國聯邦航空局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 的首肯,獲准重新返回天空。波音所面對的大規模禁飛令始於 2019 年,當時波音 737 MAX 在 5 個月內分別發生印尼獅子航空、衣索比亞航空班機墜機、造成 356 人死亡的空難事件,導致世界各國紛紛對波音 737 MAX 發布禁飛令...... 相關閱讀:《提供補償、回應各國擔憂... 暫時還不能復飛的波音 737 MAX》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警察學院附近的一間餐廳發生一起自殺炸彈攻擊,造成至少 5 人死亡、10 人受傷,索馬利亞恐怖組織青年黨 (Al-Shabaab) 已經出面坦承犯案。兩名警察在案發後趕到現場,細細檢視爆炸現場。 相關閱讀:《為什麼加入非洲極端組織?聯合國:不是因為宗教》過去,不少人認為加入索馬利亞青年黨、奈及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 (Boko Haram) 等極端組織的非洲年輕人是受到宗教的影響,但根據聯合國 2017 年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背後的原因和你想得不一樣......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16 號這天本該是捷克慶祝 1989 年天鵝絨革命 (Velvet Revolution) 31 周年的日子,但政府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卻使得民眾無法上街遊行。因此當天仍有一部分群眾打破規定,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防疫措施,圖中這名男子也打扮成 COVID-19 (武漢肺炎) 病毒的樣子,加入抗議群眾的行列。天鵝絨革命是指一場 1989 年發生於捷克的革命,這場革命最終讓捷克順利地從捷克共產黨的一黨統治中過渡到民主社會,過程中並未發生大規模暴力事件,轉型過程就像天鵝絨一般柔順,因而獲得「天鵝絨革命」的外號。 相關閱讀:《「XXX 之春」怎麼來?回到五十年前的布拉格》說起捷克在 20 世紀期間的政治轉型,另一起同樣重要的事件便是發生於 1968 年的「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 它不僅是捷克歷史上重要的一頁,「XXX 之春」一詞及其背後代表的精神意義,更使它成為往後某地區邁向政治自由化的重要代稱。在中國首都北京,一名女性站在兩排銀杏樹 (Ginkgo biloba) 下,敞開雙臂歡迎秋天的到來。 相關閱讀:《千年老樹 科學家解開銀杏長壽的秘密》提到植物界中的活化石,你絕對不能錯過銀杏,銀杏的壽命可達 3,000 年以上,而且它是目前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的物種。究竟,銀杏為何能如此長壽呢?在澳洲,一架隸屬於澳洲航空 (Qantas), 編號 QF100 的班機飛過雪梨港 (Sydney Harbour) 上空,慶祝澳洲航空成立滿 100 年。 相關閱讀:《澳洲航空推出「無目的地」航班 搶攻疫情偽出國市場》雖然在滿 100 歲的這一年遭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衝擊,澳洲航空公司仍然發揮創意推出「無目的地」航班,為民眾一解旅遊癮。但同一時間,「無目的地」航班也引發了環保團體的強烈抨擊。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
一句話生成60秒短片!生成式AI新星Sora厲害在哪? | 從和人無礙對談、寫程式到通過 Google 的工程師面試,OpenAI 的生成式 AI 已經展露過眾多能力,現在他們又掌握了一項新技能:拍影片。新亮相的 AI 模型「Sora」讓用戶能夠用短短一句話,生成長達 1 分鐘的擬真影片。「為您介紹 Sora, 我們的文字轉視訊模型。Sora 可以在保證畫面品質及遵守用戶提示詞的前提下,生成長達 1 分鐘的影片,」OpenAI 在官網中表示。生成影片的 AI 其實並不新鮮,從 Google、Meta 等科技巨頭,到成立不滿一年的新創 Pika Labs 等公司,都發表過生成影片的 AI 技術。而 Sora 最大的特點在於極其逼真,外媒《Wired》聲稱,這是沒有在其他影片生成 AI 模型中看見過的真實感,並且生成的影片長於其他模型。根據 OpenAI 在官網上的介紹,Sora 能夠生成包含多名角色、特定動作類型以及大量細節的複雜場景,而且 AI 不僅了解用戶在提示詞所說的各種物體,還知道這些物體是如何存在於現實世界,進而營造出讓人驚豔的逼真感受。另外,Sora 也對語言有著深入理解,可以準確的呈現提示詞所說內容,生成吸引目光的飽滿角色,且可以在一段影片中建立多種不同的鏡頭,並精準保留角色及視覺的風格。OpenAI 也在官網上揭露了大量演示影片,例如一名女子走在東京街頭的短片,其提示詞為:「一名穿著時尚的女子走在充滿溫暖霓虹燈及招牌的東京街頭。她身著黑色皮夾克、紅色長裙及黑色靴子,拎著一個黑色包包,戴著太陽眼鏡,擦著紅色口紅,走起路來自信又隨性。潮濕的街道反射出七彩燈光,行人熙來攘往。」這段 1 分鐘的短片裡,雖然從招牌文字、道路布局到路人過於平滑的移動等等存在不少破綻,但乍看之下仍然極為逼真,若是焦點放在時尚女子身上的話,或許一時半會沒辦法注意到這是全然由 AI 生成的影片。且不光是具有現實感的現代影片,在提示詞:「淘金熱時的加州歷史鏡頭。」(Historical footage of California during the gold rush) 裡,Sora 就為影片打上了充滿年代感的濾鏡,不過包含建築布局等仍有一些仔細看便能發現的不合理之處。OpenAI 指出,目前的模型存在弱點,難以精準模擬複雜場景裡的物理原理,並且不太能理解因果關係,假如要求 Sora 生成一個人吃餅乾的影片,可能畫面中咬了一口餅乾後,餅乾仍然完好無缺。同時 Sora 還有些左右不分、難以精確呈現隨時間變化的事件等問題。至於生成這樣一部充滿真實感的影片需要花上多長時間?OpenAI 沒有公佈具體用時,僅向媒體透露所費時間大約是「出門吃一餐墨西哥捲餅」,Sora 還有些功能沒有對外展示,例如從一幅圖像生成短片,或者替既有影片填補上缺少的幀數,甚至延伸內容。OpenAI 研究人員比爾。皮布斯 (Bill Peebles) 表示,「這是一種提高講故事能力非常酷的方式。你可以畫出想法,然後使其成為現實。」目前 Sora 還無法撼動電影產業,因為每次生成的內容多少有所差異,不可能將 120 部 1 分鐘影片串成電影。但對於 TikTok 等短影音平台來說,將是顛覆性的新工具,即使是普通民眾也能利用 AI 技術生成高品質的短片。不過如此逼真的影像生成能力,若被有心人士用來生成假消息,該怎麼辦?這也是為何 OpenAI 還沒有公開發布 Sora 的原因之一,目前該模型僅提供攻擊模擬團隊 (red team) 和少數藝術家、設計師及電影製作人使用。OpenAI 強調,目前他們正在開發能夠檢測假消息的工具,並計畫嵌入 C2PA 的後設資料 (metadata), 例如先前在 Dall-E 3 中,生成的圖像檔案資料上就會顯示該圖片是使用 Dall E 打造。除此之外,OpenAI 聲稱也將一併包含 Dall-E 3 既有的使用規範,拒絕生成名人,以及暴力、性或仇恨內容。OpenAI 聲稱,他們正在與各國政府、教育人士及藝術家合作,以了解各界的擔憂及如何正向使用。「就如我們無法預測所有正向的使用方式,我們也無法預先知道所有惡意使用方式。」他們在官網上表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從在現實世界的使用中學習,打造及發布更安全 AI 系統的關鍵。」 |
記錄冰冷海底的鯨魚墳場 2024水下攝影大賽,帶你直視深海中的生與死 | 從色彩斑斕絢麗的蛇尾、蘇格蘭海底俯衝入水的北方鰹鳥,到約旦海底的廢棄坦克、格陵蘭島海底的鯨魚屍骨,隨著「2024 年度水下攝影師」(Underwater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24) 大賽的結果出爐,一張張唯美、神秘的水下風景照,讓大眾得以一窺海洋裡不為人知的角落。年度水下攝影師大賽自 2015 年起,年年都會於英國舉辦,並歡迎世界各地的攝影師投稿自己的水下作品。只要照片中的一部分捕捉到了水下景色,無論是在海洋、湖泊、河川甚至游泳池底拍攝,都有機會參與這場盛會。比賽又根據照片的主題、拍攝鏡頭、拍攝地點等,細分為 13 個類別,包括:廣角鏡頭、微距鏡頭、肖像、黑白等,以及於英國水域拍攝照片的專屬獎項。今年,年度水下攝影師大賽共收到 6,500 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其中,瑞典攝影師道森 (Alex Dawson) 的作品《鯨魚骨骸》脫穎而出,不但拿下廣角鏡頭組的首獎,還獲得最高榮譽「2024 年度水下攝影師大獎」。道森說明,這張照片在格陵蘭島的東部拍攝,當地獵人會趁著漲潮,鯨魚被沖上海灘時獵捕牠們,將鯨魚的皮肉割下來;待下一次漲潮,剩下的骨骸會再隨著海浪捲回海中。因此在當地的淺海處,經常可以看到完整的鯨魚遺骸。評審團則指出,這張照片非常引人注目,且充滿故事性。評審團主席亞歷克斯・馬斯特 (Alex Mustard) 提到,道森在最艱困的條件下,拍攝到這個位於冰層下方海域的驚人景象,同時給了人們許多反思的空間。「照片精湛的構圖,邀請我思考我們對這個星球上的偉大生物造成的影響。自人類崛起以來,野生動物的數量已減少 85%。如今,只有 4% 的哺乳動物為野生動物,其於 96% 皆為人類和家畜。為了找到與大自然的平衡,我們的生活方式必須改變。」「年度新銳水下攝影師獎」則由首度參賽的美國攝影師麗莎 (Lisa Stengel) 拿下。為了拍攝這幅作品,麗莎長時間尋找海中的鬼頭刀,並藉由魚群發出的聲音,追蹤鬼頭刀的動向。耐心地觀察加上偶然的時機,麗莎成功捕捉到鬼頭刀發動攻擊的一瞬間,成就這張驚人的《機會之窗》。在年度水下攝影師大賽中,有一項由「拯救我們的海洋基金會」(Save Our Seas Foundation) 設立的特別獎項 ——「海洋保護攝影師獎」。這個獎項與其他類別不同,只要凸顯出「海洋保護」的主題,無論是由水上或水下拍攝的作品皆能參賽。今年,海洋保護攝影師獎由葡萄牙攝影師努諾 (Nuno Sá) 拿下。在他的作品中,一隻遭船隻撞擊受傷的鯨魚,擱淺於葡萄牙的卡帕里卡海岸 (Costa da Caparica), 許多正在海邊衝浪、游泳的群眾,上前想要幫助這隻巨鯨回到海中;然而,幾個小時候鯨魚仍不幸喪命。努諾提到,每年都有約 2 萬頭鯨魚因船隻撞擊喪命,他希望藉由照片,能讓更多人意識到這種狀況。英國年度水下攝影師獎由攝影師史塔克 (Jenny Stock) 拿下,此類別僅限英國籍攝影師參與;此外,他也同時拿下英國水域微距鏡頭組的首獎。史塔克提到,他在蘇格蘭的一處海灣潛水時,突然間發現海中有一片色彩鮮豔、活生生的地毯,由成千上萬隻蛇尾組成。他立刻被蛇尾身上各式各樣的顏色、紋理吸引,還發現了一個紫色的海膽,在眾多蛇尾當中,彷彿是一顆主導一切的明亮星星,兩者完美地共創了一幅美麗、平衡的景象。英國年度新銳水下攝影師獎限定從未在其他大型水下攝影比賽中奪冠,或在出版品上發表個人攝影作品文章的英國攝影師參與。桑德拉 (Sandra Stalker) 以《午夜狂歡者》拿下此獎,他說明,他在一次夜晚潛水時,捕捉螃蟹快速奔跑、瘋狂擺動著腿的畫面。由於螃蟹本身的顏色容易隱身於沙地,他以紫色的燈光作為背景,再利用閃光燈照射螃蟹,於是呈現出照片中紫色、綠色光芒的美麗對比,也使得螃蟹看起來就像是一位狂野的派對舞者。看完年度大獎,也一起來看看各個組別的首獎吧!不過,礙於篇幅限制,其實還有好多漂亮的入選照片無法放上來,有興趣的小隊員可以 2024 年度水下攝影師的網站一飽眼福喔!作者:Talia Greis 拍攝地:澳洲作者:Martin Broen 拍攝地:約旦作者:Rafael Fernandez Caballero 拍攝地:墨西哥作者:Rafael Fernandez Caballero 拍攝地:墨西哥作者:Jasmine Skye Smith 拍攝地:澳洲作者: Enrico Somogyi 拍攝地:印尼作者: Kat Zhou 拍攝地:英國作者:Kirsty Andrews 拍攝地:英國作者:Jon Bunker 拍攝地:英國編註:本文照片已取得 Underwater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24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
【DQ地球人素養指南.做了才知道】穠纖合度——下標的藝術(上) | 2023 年的夏天,整個世界似乎變成了粉紅色,或者應該說是,粉紅芭比。由葛莉塔潔薇 (Greta Gerwig) 執導的《芭比》, 讓這個擁有 60 歲歷史,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玩具,再度成為眾人的焦點。對於某些人來說,芭比是終極的「女強人」, 她光彩照人、事業有成,並擁有自己的夢幻屋。對於其他人來說,芭比代表著過時的女性刻板印象,例如 1997 年 Aqua 的洗腦神曲《Barbie Girl》中所描述的「我是生活在芭比國度的芭比娃娃,塑膠裡的生活,是如此地美妙。」但,當芭比正努力洗去過去的臭名,又是誰在以芭比之名,行刻板印象之實?主軸就是要能讓讀者意識到芭比娃娃和女性有連結。第一個標題是希望讀者能在標題就知道芭比和女性自我認同這兩者有關係,而後面的問句是為了吸引那些知道芭比而又不太了解的讀者。第二個標題前面以「芭比 for 男性!?」這種和社會刻板印象衝突的描述,來吸引閱聽人點進內文,後段的描述也是把主題告訴讀者文章使用了蠻多篇幅探討芭比和男性之間的關連,有說明芭比一開始被設計的動機與理念,再帶到芭比的歷史,而後再提出芭比與現代價值觀的關係。文章多處有提到芭比和女性的關連,從最初的跟隨社會潮流,到最後的勇於展現真實自我。雖說芭比從未改變,但我們的價值觀卻隨著時代更迭而改變。因此,「從芭比看女性」便切合了前句所說,「做最真實的自己」則是呼籲大家都能豪不畏懼地活出自己的價值。根據澳洲野生動物協會 (Australia Wildlife) 數據調查,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飼養貓咪,數量相當於 530 萬隻。然而,這些貓咪因為狩獵的天性,每年有超過 5.46 億隻動物遭到貓咪殺害而死,其中有超過六成的動物,是澳洲的本土野生動物。因此,位於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 南方海岸的 Eurobodalla, 地方議會正研擬向貓主人們發放貓咪圍兜 (Cat bib), 這種圍兜設計可用於阻止貓咪在狩獵動物時的行動。貓圍兜不會影響貓咪的活動,只會干擾牠們伸出爪子的時機。這給予鳥、青蛙、蜥蜴等動物們足夠的時間逃脫,貓也就無法捕捉或是殺害這些生物。我們用令人出乎意料的轉折為標題帶來些微喜句趕,並讓目光聚焦在圍兜上。起初我們討論時只想到一些「釣魚」的標題,但我們再次閱讀了文章之後,覺得應要將內文的東西至少概括一些融入標題內,所以就有了這個資訊極多,但是又能吸引讀者的標題。澳洲人為什麼要給貓戴圍兜,為什麼這樣是扼殺天性?也許能引人一窺其中的問題所在。社群平台上,出現越來越多貼文中放入西瓜的表情符號「🍉」, 也有些人直接在帳戶名稱中加入「🍉」。這並不是代表西瓜的產季要到了,或是西瓜的粉絲們大舉出沒,而是表達「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方法。其實,西瓜作為巴勒斯坦象徵的歷史以久。由於巴勒斯坦的國旗與西瓜的顏色相似,皆由紅、白、黑、綠色組成,加上西瓜為巴勒斯坦十分常見的水果,因此經常被用於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打壓。根據《TIME》的報導,在 1967 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全境。當時,以色列政府在加薩、約旦河西岸地區,將公開展示巴勒斯坦國旗視為犯罪;為了規避禁令,巴勒斯坦人民開始使用顏色相似的西瓜,代替無法自由展示的國旗。文章主要是討論利用西瓜等水果對軍事衝突提出的抗議,故我們分別用諧音雙關及直接點出主旨此兩種方式,希望能引起讀者興趣並直接了解內容要旨。此標題主要是利用西「瓜」和「刮」去的諧音,表達巴勒斯坦希冀以與國旗顏色相似的西瓜,展示對於國旗禁令的不滿,以及守護僅存的一縷歸屬感。則是以其中的「?」為亮點,透過疑問句激起讀者的探索慾,為這篇文章增添神祕的色彩。 |
【DQ地球人素養指南.做了才知道】穠纖合度——下標的藝術(下) | 由日本出版社自由國民社主辦,票選出反映今年日本社會現象、引發話題流行語的「新語・流行語大賞」, 於去年年底公布 2023 年的獲獎名單。孟加拉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成衣中心,僅次於中國,為許多世界頂級的時尚品牌提供衣服,包括 LEVI'S、ZARA 和 H&M 等。在孟加拉境內,約有 3,500 間成衣工廠,根據世界銀行、美國商務部統計,成衣產業每年賺得的利潤,約佔該國每年出口總額的 85%, 以及年度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35%。然而,與成衣產業帶來的亮眼成績不符,孟加拉 400 萬名成衣工人們,卻面臨惡劣的工作環境與低落的薪資。過去由於工廠火災頻傳,以及 2013 年拉納廣場大樓倒塌造成嚴重死傷,孟加拉的成衣工人曾爆發強烈抗議,也使國際間開始正視、出手保障他們的工作權益。2001 年 9 月 11 日,蓋達組織的成員劫持客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造成將近 3,000 人罹難;飛機衝進冒著濃密黑煙大樓的畫面,透過新聞轉播至全球,深深烙印在當代人的心中。事發後,被認為是幕後主謀的賓拉登,於 2002 年 11 月發表一封〈致美國的信〉, 說明蓋達組織攻擊美國,是因為「你們攻擊了我們,而且持續攻擊。」然而 2023 年 11 月中,TikTok 上竟然有多名美國年輕人發布影片,表達他們對於賓拉登的同情。賓拉登於 20 年前、911 事件過後,曾發表一封〈致美國的信〉, 內容包括批評美國、以色列政府,並為蓋達組織發動的攻擊提出辯護。這些美國年輕人表示,他們讀完這封信件後,才發現「我們過去學到關於中東、911, 還有『恐怖主義』的一切,通通都是謊言。」這些影片引起輿論的震驚與批評,認為這是漠視傷痛、合法化暴力的行徑,連白宮的發言人都出聲痛批。不久後,TikTok 就出面將相關的內容、標籤全數刪除。不過,曇花一現的風潮,似乎正揭示了新一代美國的年輕人,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政治觀點。這種差異,甚至可能成為左右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關鍵。2015 年,Snapchat 推出第一款相機濾鏡,從那時起 Instagram、TikTok 和無數其他相機應用程式也掀起了一股濾鏡風潮,至今也毫無減緩的趨勢。就像化妝或整形手術一樣,人們使用濾鏡來美化自己的外觀或隱藏對外貌的不安全感。但隨著濾鏡的推陳出新與「進步」, 只需要幾個按鍵,就能讓人的皮膚瞬間平滑、眼睛有神,甚至是變成另外一個人。當濾鏡的底線開始遊走在道德邊緣時,越來越多跳出來反對,鼓吹單一的美麗標準的社會風氣。過勞不是只會發生在黑心企業的社畜身上,過勞是長期累積壓力後,終於被壓垮的身心靈。身體的勞累或許可以用休息解決,但跟心理有關時,這就麻煩了。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讓醫護人員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不但需要應對疫情爆發的壓力,同時也要承擔大量病患的治療和關懷工作。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和面對患者死亡的現實,讓許多醫護人員逐漸出現了「同情疲勞」的現象。但事實上,不只醫護人員,所有人都有可能進入「同情疲勞」的狀態。隨著疫情改變許多現實,如今「同情疲勞」已經悄悄成為需要警惕,但許多人還沒注意的隱憂。 |
TikTok爆紅助睡特調「瞌睡女孩」,專家表示:儀式感大於效果 | 最近抖音 (TikTok) 流傳「瞌睡女孩」(Sleepy Girl) 無酒精調酒,據說可幫助入睡並有較佳睡眠品質。如果抖音搜尋「瞌睡女孩無酒精調酒」(sleepy girl mocktail), 會看到許多穿著休閒的年輕女性調製飲料的短片,她們多半宣稱喝了這杯特調飲料後就快速入睡,且一覺到天亮。飲料配方並不複雜:一份雪碧 (或其他碳酸飲料)、兩份酸櫻桃汁 (tart cherry juice) 和一匙鎂粉混合搖勻即可。但這配方真能幫助睡眠?抖音睡眠專家布洛赫 (Broch) 博士也調製這款飲料,並分析成分是否有助睡眠。她表示:「鎂對睡眠非常有益,我經常推薦患者,因有助身體多種功能,從心血管、骨骼、肌肉、神經,鎮靜等。」但她指出,雖然櫻桃有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含量卻不高。《紐約時報》引用研究數據顯示,100 克酸櫻桃汁的褪黑激素含量僅約 0.01 毫克,遠低於其他補充劑或軟糖含量。布洛赫博士認為,瞌睡女孩喝起來新鮮有趣,但幫助睡眠可能很有限。營養師泰勒・格拉索 (Taylor Grasso) 也詳細介紹各種成分益處。不同類型鎂對身體有不同影響,如「檸檬酸鎂」(Magnesium Citrate) 促進排便,絕不會是睡前想喝的東西。「甘氨酸鎂」(Magnesium Glycinate) 對消化道最溫和,且增加人體吸收鎂離子,入睡前可平靜下來,放鬆身心。多項研究明確指出,增加鎂離子攝取量有助睡眠品質提升。至於櫻桃汁,格拉索說,可用酸櫻桃汁或濃縮果汁。如果是濃縮液,只需約 1 盎司,用水稀釋;如果是一般 100% 果汁,需兩至 4 盎司。酸櫻桃富含多酚和抗氧化劑,如果白天運動量較大,睡眠時就能幫助修復和恢復肌肉。瞌睡女孩調酒是否真能幫助改善睡眠品質的科學證據尚不明確,但睡前為自己特調飲料的儀式感,可讓人遠離 3C 螢幕又能幫助身心放鬆,不論最終效果如何,這類小習慣或許為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小小樂趣,並享有片刻安靜時光。 |
「歡迎光臨檬學園!」向巴黎奧運致敬,法國檸檬節歡樂登場 | 世界上的節日無奇不有,就連一顆小小的檸檬,都可以變成吸引幾十萬人前往一同狂歡。法國南部的芒通 (Menton), 位於法國與義大利、摩納哥的交界處,在這裡,每年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都會舉辦盛大的「檸檬節」(Fête du Citron)。* 溫馨提醒:看這篇文章時,建議您搭配一首米津玄師的《Lemon》。當然,如果您更喜歡《Lemon Tree》我們也是無條件支持的!芒通過去為歐洲主要的檸檬種植區,甚至曾經是全歐洲出產最多檸檬的城市,因此自從 1934 年起,當地旅遊業者就決定以檸檬為主題,發起具有當地色彩的節慶。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當地政府、主辦單位都會利用大量的檸檬與柑橘類水果,製作因應當年度主題的巨大雕像與花車。今年為第 90 屆檸檬節,從 2 月 17 日揭幕起,一路舉辦至 3 月 3 日,主辦單位估計,今年將會有多達 20 萬名遊客前往參加。由於法國於今年夏天即將迎來巴黎奧運,因此這次檸檬節的主題特別訂為「從奧林匹亞到芒通」(D'Olympie à Menton)。現在只要踏入芒通,就能看到許多以檸檬和柑橘妝點的奧運主題雕像,包括正浮出水面、奮力向前的游泳選手,聚精會神準備發球的網球球員,以及高舉桂冠的女神等等。檸檬節的技術指導吉埃納 (Christophe Ghiena) 說明,此次檸檬節共使用了將近 50 萬顆、總重 140 噸的柑橘類水果。為了確保水果在為期兩週的節慶期間保持新鮮,他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水果一一擺上雕像。這些雕像上的水果,則將於節日後出售。在節慶期間,當地除了巨大的檸檬雕像,還會舉行盛大的遊行、夜間燈光秀、檸檬產品市集,以及各種音樂與舞蹈表演活動。接下來,就跟著飛行船的腳步,降落芒通檸檬節的現場一起狂歡吧! |
「有5%內容是由ChatGPT撰寫」芥川賞得主用AI寫反烏托邦科幻小說 | 2023 年底,日本文學界掀起一陣關於 AI 創作的波瀾。原因是第 170 回芥川賞得主九段理江在頒獎典禮上表示,得獎作《東京同情塔》有 5% 內容是由 ChatGPT 撰寫,而且她直接沿用並未修改。消息一出,不少中文媒體把九段理江描述得像是「靠 AI 寫小說得獎」, 或《東京同情塔》是一本混雜 AI 創作,讓人無從區分「哪些出自人類之手,哪些又出自 AI 生成」的小說。也有人就著作版權討論:由 AI 撰寫的話,會不會有抄襲之嫌?九段理江是否作弊?這樣看來,AI 寫小說,不正是 AGI (通用人工智慧) 做的事嗎?過去,我們曾討論 AGI 的進程與分級,難道時程已到,Level 3 專家級的 AGI 出現了?且慢,先讓我們來看看這本小說到底在寫啥。《東京同情塔》是帶有反烏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說,以另一個時空的東京為背景,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已習慣」生成式 AI 的存在,社會也被 AI 語言影響,人與人交流使用的是理性無情感的類 AI 語言。此外,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 (Zaha Hadid) 為 2020 東京奧運設計的主場館「」也並未如現實中撤案,而是順利建成,小說藉此告訴讀者「這是平行時空」。女主角牧名是建築師,計畫在新宿蓋一座名為「東京同情塔」(シンパシータワートーキョー,Sympathy Tower Tokyo) 的塔型監獄。然而,女主角對這個片假名塔名感到猶疑 —— 片假名是轉譯外語的表音。同時,對犯人被稱為「Homo miserabilis」(拉丁文中的「不幸之人」) 感到不安。她認為無論是塔名或犯人替稱都是藉由語言遮掩事物的本質。於是,她向一名 AI 角色「AI-built」提出疑問。小說裡,「AI-built」說的話,便是所謂藉由 ChatGPT 撰寫的部分。因此,與其說是 AI 寫小說,不如說是作者取用 AI 的回答,增強 AI 角色的效果。在內文裡,AI 說的話也會以粗體區別。這樣讓自然語言與人工智慧語言並列的安排,正巧呼應了小說內容:當語言被取代、置換,我們的情感是不是也會改變?其實,九段理江 1 月 19 號接受《文藝春秋》訪問時,即澄清了網路上充斥的「小說是 AI 寫的」說法,並強調只要讀過內文,一定能分清楚哪些是 AI 生成的話。芥川賞評審之一,小說家平野啓一郎也在 X 聲援九段理江。像《東京同情塔》這樣用 AI 輔助寫作並得獎並非首例。2022 年,日本科幻作家葦澤歐便運用 AI 創作小說〈你在那裡嗎?〉獲得科幻小說獎「星新一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獎很早就歡迎「非人類」投稿,不管是人工智慧或外星人,只要能指派聯絡得上的代理人即可。其他引入生成式 AI 的近例,有去年 11 月《紐約時報》刊登,由人類作者與 Chai AI 上的聊天機器人共同撰寫的小說〈According to Alice〉; 台灣去年 4 月,也出版過一本名為《寫給 Aillen 的情書》的創作計畫,是由人類作家與 AI 互動而產生。《東京同情塔》之所以惹議,或許也因為芥川賞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文學獎,得獎者樹大招風。不過九段理江的例子也拋出了疑問,在生成式 AI 大行其道的今天,該如何看待或重新定義創作,乃至語言。小說家董啟章在文章〈在 AI 君臨時代的文學寫作〉便提出「AI 語言是人類語言的一面鏡子」, 並且呼籲:「在 AI 當道的時代,文學不能置身事外,也無法獨善其身。」九段理江也提到,《東京同情塔》就是在思考語言這回事,「我認為,無法用語言解決的事情也無法透過其他方式解決。我的個人信念是:不想停止通過語言思考,這成為我寫這部小說的動力。」可想見的未來,會有更多與 AI 有關的創作出現,在 AI 正式君臨之前,我們只能磨練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度,並思考人類想像力的邊界在哪。此刻,正在閱讀的你,說不定正接收完一篇 AI 協作的文章也說不定。 |
「西洋人也怕鬼,恐怖喔~」英國暗黑遊覽行程正夯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的人類學系教授伍德曼 (Justin Woodman) 等學者曾在 2019 年發表文章,探討為何「暗黑行程」在英國如此受歡迎、項目持續增加。他們曾在倫敦、約克 (York)、布萊頓 (Brighton) 等英格蘭城市以及蘇格蘭的愛丁堡 (Edinburgh) 採集第一手資料。文章指出,透過呈現暗黑歷史中的喜劇元素、讓行程參與者有機會以坦然幽默的態度面對悲劇或暴力創傷事件,具一定素養的行程導覽員發揮的是協助破解死亡等禁忌、促進個人在心理層面與現實「和解」的功能。例如部分行程邀請參與者重現命案,同時要求務必盡可能好笑或荒謬。當能笑著面對死亡,死亡似乎就不再那麼可怕。 此外,學者分析,鬼魅等幽暗現象的神祕飄忽特質有助導覽人化解既定社會習慣規範以及認知和敘事框架,以更富趣味的方式、新鮮的觀點,引領行程參與者認識和探索在地,縱橫數世紀歷史。文章作者之一、人類學家魏斯頓 (Gavin Weston) 指出,歷史脈絡讓「鬼」不只是鬼,而是饒富意義的存在。相關行程甚至具 (集體)「療癒」意義,協助參與者討論、理解各種平常「不好說的事」。在倫敦的各項暗黑行程中,最知名的大概是以「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 為主題者。「開膛手傑克」確切身分不明。他被視為與 1880 年代末發生在東倫敦「白教堂」(Whitechapel) 區的一系列命案有關。死者多為妓女,她們往往被割喉、開腸破肚,其中有人內臟遭移除。在報刊推波助瀾下,命案當時引發軒然大波。為「蹭熱度」衝銷量,報刊雜誌甚至不惜訴諸「假新聞」、「假讀者 (凶手) 來信」等手段,或是對真假不明的資訊採取「效果第一、查證其次」的態度。東倫敦「白教堂」區在 19 世紀是龍蛇雜處、居民普遍貧窮的區域。1880 年代末至 1890 年代初期,該區域及其周邊發生一系列命案,多數被視為出自「開膛手傑克」之手。儘管命案至今未破,但其受矚目的程度讓當時的英國社會對「白教堂」區及東倫敦其他地帶的惡劣生活條件有明顯較以往密切的關注。官方和慈善組織陸續採取措施,以加強改善東倫敦的整體生活和勞動環境。以「開膛手傑克」為主題的暗黑遊覽探索行程各有講究,但往往不脫「跟隨開膛手傑克及被害人足跡」, 比對命案相關地點過去與現在的樣貌、講述歷史背景等。有些行程會以投影方式在相關地點「重現」歷史現場,或提供歷史照片協助參與者「入戲」或今昔對照。行程也衍生不少周邊商品,除了 T 恤等基本款,還有用心製作的專書,甚至商家聯名優惠 (例如購買行程即可至特定商家享消費折扣或贈品), 以及名稱「向開膛手傑克致敬」的店家,例如名為「薯條手傑克」(Jack the Chipper) 的炸魚薯條餐館。其他值得一試的倫敦暗黑行程包括歷來公開處決地點、各類「暗巷驚魂」等。不想徒步者也有「鬼巴士」(Ghost Bus) 等夜間導覽巴士可選擇。暗黑行程通常在晚間舉行、有年齡限制。 |
美國魟魚疑似單性懷孕 自然界中「孤雌生殖」的超級媽媽 | 今年情人節前夕,位於美國的一間水族館,發生一起神秘的魟魚懷孕事件。魟魚懷孕不奇怪,奇怪的是,這隻雌魟魚長年在水族箱中生活,身邊沒有任何雄性魟魚,同個水缸中只有...... 幾隻鯊魚。鐵鏽色、盤子大小的魟魚夏洛特 (Charlotte), 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北卡羅來納州的 ECCO 團隊水族館與鯊魚研究室 (Aquarium & Shark Lab by Team ECCO) 的水族箱中滑行。水族館的老闆提到,夏洛特平時與幾隻鯊魚生活在一起,至少有 8 年的時間,她都沒有和雄性魟魚同處一個水缸中。然而,水族館最近宣布,夏洛特目前已經懷孕,現在她的體內有多達 4 隻魟魚寶寶,可能會在接下來的 2 週內分娩。這項驚人的消息引發各方的好奇與猜測。有些人提出,夏洛特可能是透過鯊魚懷孕,不過據美聯社、《富比士》雜誌等外媒採訪,許多學者都指出,鯊魚與魟魚的基因互不相容,兩者不可能產生後代。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鯊魚實驗室的主任克里斯 (Chris Lowe) 進一步說明,夏洛特能夠懷孕,很可能是「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的結果,意即雌性動物的卵子沒有經過受精,就單獨培育後代的單性生殖方式。過去,科學家曾在數種動物身上觀察到孤雌生殖的案例,包括鯊魚、蟒蛇、鱷魚等;然而,這是首次在夏洛特所屬的物種 —— 扁魟 (Round stingray) 身上發現這種現象。不過,水族館方也指出,夏洛特身上有鯊魚交配時經常留下的咬傷痕跡,他們認為夏洛特仍有可能是透過鯊魚懷孕,過去沒有觀察到類似現象,不代表不可能發生,「科學就是發現。除此之外,我們都不清楚大海中正在發生哪些事,因為我們並非一直在那裡。」他們也表示,待夏洛特生產後,會再透過 DNA 檢測,確認魟魚寶寶的身世之謎。對於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而言,沒有發生性行為就懷孕,並非《聖經》中記載的神蹟,而是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年,科學家在越來越多動物身上觀察到孤雌生殖的行為,包括多種昆蟲、無脊椎動物。不過在脊椎動物中,孤雌生殖仍較為少見。到現在為止,科學家發現 80 多種脊椎動物曾有孤雌生殖的案例,包括魚類、兩生類、爬蟲類、和極少數鳥類。例如:2014 年科學家首度發現網紋蟒透過孤雌生殖產下幼兒;2016 年,一隻曾進行有性生殖的豹紋鯊,在長年獨居後出現孤雌生殖;去年,科學家也首度在鱷魚身上,發現一起單性生殖的案例。目前,科學家對於孤雌生殖仍有許多謎團待解,包括這種狀況在自然界中的發生頻率、在那些條件下會發生,以及動物產生孤雌生殖時的生理變化等。另一個著名的孤雌生殖案例為加州神鷲。加州神鷲為瀕危物種,1980 年代時,世界上曾只剩下 20 多隻加州神鷲,透過國家主導的復育計畫,才使族群數量增長至 500 多隻。2013 年,研究員為加州神鷲進行例行基因檢查時,驚訝地發現有兩隻幼雛身上只帶有母鳥的基因,並確認與圈養計畫中其他的雄鳥的 DNA 都不相符。這除了是首度在加州神鷲身上發現孤雌生殖,也是人類首次觀察到,在環境中有其他雄性可進行交配的前提下,鳥類仍可能進行孤雌生殖。當時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 (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 的保育遺傳學主任萊德 (Oliver Ryder) 提到,通常,在族群中能孕育後代的雄性數量不足的狀況下,動物才會發生孤雌生殖。但是這種認知,或許是受限於人類過往的研究條件。萊德說明,過去只有發生雌性動物沒有與雄性共棲,仍誕下子嗣的情況,人們才會注意到孤雌生殖的可能;或是必須向他們一樣,密切監測一個族群的基因狀態。而加州神鷲的案例揭示,單性生殖可能發生在更多情境下,「如果牠們能自主決定是否這樣做,將會非常有趣。」「現在我們知道雌加州神鷲即使與雄性共棲,依舊能以孤雌生殖孕育後代,那問題就來啦:『這種情況是否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普遍得多?』」雖然在自然界中,孤雌生殖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常發生,不過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在哺乳類身上,孤雌生殖仍是不太可能達成的任務。《紐約時報》就描述,對於哺乳動物而言,想繁衍下一代仍很難擺脫性的限制。之所以有這種限制,是因為哺乳類在產生精、卵細胞時,會受到「基因銘印」(Genomic imprinting) 的影響。如果你對高中生物課的內容還有印象,可能會記得有位叫做孟德爾的大哥,透過碗豆雜交實驗,發現一套遺傳規則:孩子身上兩個一組的「等位基因」, 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如果父母給的基因都是隱性,孩子身上就會出現隱性基因的特徵;只要有一方是顯性,則會直接影響特徵表現。不過,哺乳動物產生精子與卵子時,細胞會透過「甲基化」的方式,在某些特定基因上做記號;一旦發生甲基化,基因就不會發揮作用,那麼這個基因本來負責的特徵,就全權交由來自另一方的基因決定。這種做記號的過程,就稱為基因銘印。換句話說,基因銘印就像是在基因上蓋一個印章,告訴細胞「這個基因不必表現喔」。如果來自爸爸的基因上有印章,特徵就會取決於來自媽媽的基因,反之亦然。由於基因銘印的限制,哺乳動物的胎兒必須同時拿到來自媽媽與爸爸的基因,才可能完整、健康的成長。舉例來說,在《台灣醫檢會報》的〈印記基因的研究〉這篇論文中提到,1980 年代時,曾有科學家嘗試在老鼠的受精卵上動手腳,讓一個受精卵擁有 2 個來自父親的細胞核,沒有來自母親的細胞核;另一個則僅擁有 2 個來自母親的細胞核。結果,只有來自母親細胞核的胚胎,胚胎本身雖然擁有完整組織,卻未發展出胎盤;而只有父親細胞核的胚胎,雖然長出又大又健康的胎盤與大部分包圍著胎兒的膜,內部應該有胚胎的部分,卻只有一堆缺乏組織的細胞,且沒有可辨識的頭部。科學家猜測,許多受到印記的基因,都影響著子代的生長,因此基因銘印很可能是反映了雄性、雌性動物間的「演化戰爭」。由父親決定的基因,通常會使後代長得更大,對個體更有利;來自母親的基因,則傾向使孩子保持容易管理的大小,不會與母體爭奪資源,也對群體更有利。過去日本、中國的科學家,都曾經嘗試透過基因工程技術,模擬基因銘印的作用,成功製造擁有兩套雄性基因、以及兩套基因的「雙雄小鼠」和「雙雌小鼠」; 不過,僅有極少數雙雌小鼠能成功長大、成年、生育下一代,雙雄小鼠即使活產,也無法活過 48 小時。隨著人們對基因的理解,科學家們似乎正逐步突破「性」的限制,嘗試讓哺乳動物也能進行單性生殖。不過,目前學界仍未全盤理解基因銘印,掌握它可能帶來的影響。此外,在動物身上進行單性生殖的研究,很可能造成許多未知影響,因此實驗也存在道德上的疑慮。如果科學家想要藉由單性生殖,找出繁衍哺乳動物的第二解,甚至藉此保育瀕危物種,現階段仍有重重挑戰需跨越。 |
【DQ地球人素養指南.想了更明白】「如何成就偉大的演講?」《王者之聲》中的三層次溝通 |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演員 Colin Firth 飾演的阿爾伯特王子 (Prince Albert, 後登基為喬治六世) 自小患有嚴重口吃,每次公開演講表現都不盡理想,飽受外界眼光與內心壓力的雙重折磨。雖偕同妻子尋求各方協助,但始終不見改善。因緣際會下,王子接受了語言治療師萊諾・羅格 (Lionel Logue,Geoffrey Rush 飾) 的治療,獨樹一格的發聲練習、直呼名諱的平等交流、一針見血卻刺耳的真誠建議,都讓王子頗為不適,卻也讓治癒口吃的可能逐漸萌芽。其間兩人雖一度因誤會而分道揚鑣,但在彼此真誠交流後重修舊好,且情誼益深。最終,憑藉著深厚的信賴關係與持之以恆的努力,萊諾與伯蒂一同成功克服了口吃症狀,完成了一次振奮人心的宣戰佈告演說,讓王子真正成為國民心中的王,也讓伯蒂找回那消失已久的自信。周圍貴族的訕笑譏諷、人民的失望臉龐,是伯蒂煎熬的日常。口吃這件事讓他變得怯懦、暴躁,那份近似於原罪的自卑深植內心:他無法忍受貴為皇室之子,卻連一段話都講不清楚的自己。然而,這一裡一外的壓抑與受挫,正是口吃病症日益嚴重的主因。不友善的歧視眼光,錯誤荒誕的治療手法,無視實際治療成效、而將治癒的可能訴諸於不盡相關的專業證照,諸多跡象,在在顯示當時社會對於口吃有著普遍性的誤解。談吐自如的大眾無法理解那些結巴窘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只將一切歸因於先天缺陷,而忽略後天環境為口吃者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大多數人從未意識到:自己正是口吃患者們最大加害者。所幸語言治療師萊諾始終堅持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信,將伯蒂視為一般人,平等相待。起初,脾氣暴躁的王子備感冒犯,但萊諾仍堅持著一貫的從容平和態度。相交日久,王子漸漸體認到這樣的相處模式,其實撇除了一切先入為主的刻板觀念,兩人之間不會因為誤解而產生荒唐的期待,更不會合理化有色眼光的審視。這逐漸讓伯蒂放下心防,不再武裝自我,願意自然、坦率地與外界交流。在一次次深談與鼓勵下,萊諾逐漸理解王子那近乎偏執的自尊,不僅源自於外在眼光的壓力,更是不愉快的童年所遺留下來的副作用。在萊諾的陪伴與鼓勵下,伯蒂開始正視童年陰影,理解自身不必受過去痛苦所束縛,選擇權永遠操之在己。即便整個世界對自己充滿誤解與偏見,一路以來伯蒂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堅持著、努力著,正因為他擁有一顆勇敢而堅毅的心。因此,他當然能克服口吃、當然能克服接踵而來的挑戰,只要深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實無論是誰,都有機會成為被誤解的少數,迎來多數群體的質疑、卻仍需勇於表達自己的重要時刻。在此之前,我們難免畏懼、沮喪,甚至質疑自身價值。但倘若因此放棄發聲,自己的想法就沒被人聽見的可能,遑論讓他人了解自己。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如同伯蒂一般堅持不懈地理解自己,保持信念,不放棄任何交流與表態的機會,直到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被重視。我們或許不是口吃者,但是否也曾成為被大多數人所誤解的一方,而須思考如何面對被貼上的標籤、進行溝通的艱困時刻呢?你會如何面對?溝通突破了人與人之間隔閡,而有時,也是突破自己、學習如何直面恐懼的必經之路。阿爾伯特王子、約克公爵、喬治六世,這些稱謂既是虛名,亦是枷鎖。而「伯蒂」一名僅限於親近家人使用,也是王子最純粹的名號。前文提及治療師萊諾堅持平等自然地交流,於是初次見面便以「伯蒂」相稱,這份唐突讓王子既驚且怒,但萊諾明白:這是讓王子放下心防,接受他人、也接受自己的捷徑。基於如此信念的治療就此展開。過往種種沮喪、痛苦的經歷,讓伯蒂早已習慣以冷漠的態度武裝自我,唯恐自身一絲脆弱暴露於眾。然而,萊諾一次巧妙的嘗試,便緩解了這份近似偏執的畏懼。他讓伯蒂試著戴上耳機,朗誦文字,記錄於黑膠唱盤。在唱盤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在這份前所未有的隔絕下所錄製的一字一句,讓伯蒂意外發現自己其實能流利地發聲。這也讓伯蒂產生信心:或許糾結已久的病灶並非牢不可破。在發聲訓練等例行治療之外,與萊諾亦師亦友的關係也是克服口吃的關鍵。父王駕崩當晚,內心五味雜陳,卻不知如何是好的伯蒂來到萊諾住處,一口烈酒、一手為童年未曾有機會製作的飛機模型塗上膠水。此時,這位終日武裝自我的王子,開始緩緩吐露他壓抑許久的不幸:乳母厭惡自己而偏心兄長、左撇子天性被乳母強迫修正、終日穿戴夾板矯正腿型。諸多身心創傷的交疊,讓王子自小便因壓力出現口吃病徵。隨之而來兄長的戲謔輕視、父王的威嚴苛斥、周遭眾人的歧視眼光,讓一切陷入惡性循環。忍受屈辱、自信受挫、壓抑焦慮成為伯蒂日復一日的痛,但卻得迫使自己習以為常。想當然爾,病況自然也如滾雪球式地惡化。這已不僅是生理上的口吃,更是心靈上的結巴。若這番對談是伯蒂得以逐步接納自我、並試著傾聽內心聲音的起點。那王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瀟灑遜位,更是王子必須直面自我、驅使自身承擔國家重任的原動力。「我不是當國王的料。我就只是個。」男人啜泣低語著,繼位演講前夕的壓力與恐懼淹沒了他,讓他喘不過氣。此時這位在妻子懷中啜泣的新君,也只是個竭盡全力後仍為未知深感恐懼的平凡人。而萊諾始終陪伴伯蒂身邊。他告訴伯蒂不必活在父兄陰影之下,過往的恐懼沒理由能在束縛著一位努力工作、對國家滿是忠誠的國王。而害怕自己搞砸一切的伯蒂依舊恐懼,腦中湧現種種難堪的預想,直至看見萊諾輕率地坐在的荒誕情景,這才震驚回神,以急切地喝斥回覆萊諾的激將語彙,大聲說出心底話:「我有權利被傾聽!」此刻,伯蒂才意識到世界雖然可以對他發表任何的看法,但自己對自己由衷的認同與肯定,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面對壓力、困境時,往往難以提起勇氣表達內心感受,恰如伯蒂這般的不自信,而這往往源於未能正確理解自己。即便你我難免需要承擔著世人目光負重前行,卻也切莫忘記:唯有自己的行動方能定義自身。誠如萊諾、父親都曾肯定伯蒂的毅力與勇氣,最終仍因伯蒂本人願意相信自己、接受自己,才有機會能克服心魔、直面世界,說出自己的聲音。擁有此等勇氣,無論你是國王、王子或是平民,都足以為自己感到無比驕傲。你是否也曾因為環境、他人所影響,而不得不做出違背自身意願的選擇呢?對此你感覺如何?你又是如何面對?身為皇室成員,表面上擁有令人稱羨的生活,卻也須承擔常人難以承受的重擔。其中,出席重要活動並公開發表談話,凝聚國民向心力是皇室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伯蒂雖非儲君,但每每以王子、公爵身份出席公眾場合,總有屬於他的任務需要去完成 —— 向國民完成一場場演講。這對自幼深受口吃所苦的伯蒂而言,其殘酷程度無異於公開處刑。所幸有萊諾的治療與陪伴,伯蒂除了學習生理上的發聲技巧,更重要的是化解拒世界於千里之外的心結。一次次遊戲似地以歌唱的方式發聲,或有失禮儀卻效果絕佳的夾雜髒話的情緒性說話練習,不僅讓伯蒂更有自信好好說話,也讓這條克服心魔的漫漫長路,添加了些趣味與人性。這此過程中,不難察覺這位頑強奮鬥的王子,其實與常人無異。若真有特別之處,必然是在他孤傲冰冷的外表下,那顆深藏不露、比火焰還要炙熱的愛國心。然而,僅憑滿腔熱誠是不夠的。一位稱職的國王,不僅一言一行備受矚目,展現領導魅力更是眾所期待的事。既需擁有沈著冷靜的智慧,同時具備煽動群眾情緒的好口才。這些特質都能在那些極其成功的領導者身上被看見,例如希特勒。黑白螢幕裡,希特勒慷慨激昂且流利地發表極具感染力的演講,台下鼓譟狂喜的群眾發出震天價響。即便有著一海之隔,仍讓即將登基的伯蒂明白領導者話語的能量有多巨大,同時也深切體會到這份帶領國民的責任格外沈重。不久,希特勒背棄慕尼黑協定,揮師德軍入侵波蘭,意味著英國長期秉持的已然安撫不了侵略者的野心。1939 年 9 月 3 日,英國要求德軍撤出波蘭未果。於是,一份長達 9 分鐘向德宣戰佈告的演講稿,便靜靜躺在喬治六世的眼前。「國家人民相信我的聲音代表著他們,可是我卻說不出來!」毫無疑問,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任誰都不禁徬徨失措,這位新任國王亦是如此。再多準備時間都不夠,先前累積的練習成果片刻間似乎都失靈了,但伯蒂仍鼓起勇氣走向播音室,因為他知道此乃王的職責所在。這段路雖短,但在這位國王眼中,就如同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艱辛而漫長。演講即將開始,方寸間只有兩人,猶如那無數次練習的場景。萊諾像位指揮家站定於麥克風與伯蒂前方,神態從容地向仍舊緊張的國王緩緩說道:「像對朋友一樣,說給我聽。」就像練習一樣,跟隨著萊諾急緩有致的節奏掌控,伯蒂將對國民的心意,平穩莊重、一字一句地說出,鼓勵著所有子民堅持信念,不屈服於嚴峻的現實,就像自己一路走來那樣。直至最後一句話的裊裊餘音,同播音燈熄滅而消逝,霎那間寂靜無聲。不久,無數掌聲在帝國境內此起彼落響起,眾人不僅備受鼓舞,更為他們擁有了一位滿意的新國王感到振奮。離開房間前,萊諾秉持專業,點出伯蒂的「w」發音還是稍有結巴,「當然不能太流利了,以免被懷疑是替身。」看似一句簡單的自嘲,證明伯蒂已然接受自己是位口吃國王的事實,但這絲毫不影響自己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一位既能超越自我、更能帶領國家穿越黑暗、邁向光明的好國王。如同萊諾提出的建議,最有效打動人心的溝通方式,往往是純粹、真誠、自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在同理體諒的基礎上,真實展現自我、學習傾聽他人,即便過程艱辛,卻仍相信保持交流的價值,這正是溝通的意義。無論是伯蒂與萊諾之間、國王與國民之間,皆是如此。曾經,那位面對民眾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的約克公爵,已然成為充滿自信、神態自若向遠方人民揮手致意的喬治六世。這位歷史上的國王,確實為我們上了一堂人生中重要的一課。若欲提升溝通品質,固然有許多說話技巧、談判策略足以借鑑。然而,當我們成為聆聽者時,卻往往更容易被真誠的話語所打動。你是否認同訴諸於情感的溝通策略?在溝通中,你最重視的又是什麼?撰文 / 張楷翊責任編輯 / 陳愷昀 |
「北韓老兄,抱歉了!」分手65年,古巴與南韓恢復外交關係,感謝韓流K-POP的努力 | 1948 年,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後,古巴是拉丁美洲第一個承認南韓,並在 1949 年 7 月 12 日與之建交的國家。1950 年韓戰爆發後,時任總統卡洛斯普里奧 (Carlos Prio), 還曾提供南韓金錢的援助。然而,兩國首次外交的蜜月期,也只維持短短 11 年。1952 年,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 (Fulgencio Batista) 通過軍事政變組成獨裁政府,不只廢除民主憲法條例,更縱容美國黑手黨接管賭場與妓院,讓古巴成為犯罪者的天堂。1959 年,不滿暴政的卡斯楚兄弟 (Castro) 率領游擊隊推翻巴蒂斯塔政權。而這場「古巴革命」不只奠定古巴走向社會主義的未來,也因古巴與美國的關係逐漸交惡,1959 年卡斯楚政權先後與大韓民國、中華民國、越南等象徵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斷絕邦交,並於隔年宣布與北韓建交。古巴的外交局面發生變化後,古巴和南韓開始進入長期緊張的關係,反觀古巴與北韓則因社會主義思想,成了稱兄道弟的關係。1960 年,古巴最具代表的革命家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訪問北韓時表示,「北韓是古巴應當遵循的典範」, 而斐代爾卡斯楚則稱金日成是「社會主義中最卓越、傑出、英勇的領導人之一。」卡斯楚時代最後一任領導人勞爾卡斯楚 (Raúl Castro), 更曾在 1968 年的訪問中表示,「如果有人對古巴人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感興趣,他應該詢問北韓人;如果有人問北韓的立場是什麼,他也可以放心地詢問古巴人。我們的觀點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完全相同的。」北韓與古巴成為最親密的盟友,雖然金日成從未造訪過古巴,但他曾在 1967 年派遣 700 名武裝志願軍,協助古巴軍隊抵禦美國入侵的威脅。1988 年,南韓成為第二個由亞洲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當時北韓隨即要求「漢城奧運」的比賽項目,應在北韓境內與南韓一同合辦,但雙方並未達成共識,北韓決定抵制 1988 年的漢城奧運。當時阿爾巴尼亞、衣索比亞、馬達加斯加、尼加拉瓜、塞席爾等五個國家,也因社會主義思想而抵制奧運會,但古巴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斐代爾卡斯楚 (Fidel Castro) 抵制的理由,則是為了支持北韓的金日成,以示團結之心。1985 年卡斯楚曾對美國政治家默文迪馬利 (Mervyn Dymally) 表示:「南韓到處都是美國的基地與士兵,是美國資本主義的地盤。我認為,堅持以原定形式舉辦奧運會、無視歷史,只會在奧運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兩國的「哥們」關係也一直持續到 21 世紀,2016 年斐代爾卡斯楚逝世時,金正恩曾親自向古巴致唁電,他稱「斐代爾是北韓最親密的同志與朋友」, 北韓全國也進行為期三天的哀悼活動。2021 年,古巴爆發反政府示威,北韓亦公開表示對古巴政府的支持。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北韓與古巴之間情比金堅的情誼,是出自於惺惺相惜,《槍砲、遊擊隊和偉大領袖:朝鮮和第三世界》(Guns, Guerillas, and the Great Leader: North Korea and the Third World) 的作者班傑明楊 (Benjamin Young) 分析,古巴與北韓的關係其實只是源自於冷戰時期,人們尋找同溫層取暖的偏執,「兩國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他們都只是基於相同的革命歷史、世界觀,以及擔心遭到美國入侵、反對帝國主義,才會呈現這種集體的偏執狂心理。」但即使是偏執狂,也還是會有變心的時候。2014 年的古巴解凍 (Cuban Thaw), 古巴終於與宿敵美國,走入正常的外交關係,而另一邊的南韓同樣看準時機,在外交部記者會上表示,「將加強在拉丁美洲的外交力量,並推動與古巴恢復外交關係。」自此,古巴與南韓的緊張關係逐漸緩解,雙方也開始有了互動。古巴與北韓長久以來親如兄弟的情誼,也在 2024 年 2 月 14 日古巴宣布與南韓建交後,演變成微妙的三角關係。《BBC》記者韓相美指出,「南韓與古巴的建交,不僅再次確認了北韓在外交上的孤立,而且在國際社會上的立足之地也越來越小。」古巴與南韓看似「突然」建交,但兩國關係的恢復其實有跡可循。2005 年,南韓在古巴首都哈瓦那 (La Habana) 開設韓國貿易辦事處 (KOTRA), 即使政治外交受到北韓的干涉,南韓仍透過 KOTRA 促進兩國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席捲全世界的韓流,也同樣吹到了古巴境內。根據《中央日報》報導,隨著韓流在古巴的不斷傳播以及前往古巴的韓國遊客增加,兩國民間的友好認識大幅提高,演員李敏鎬、尹尚賢等韓流明星在古巴大受歡迎。2018 年,宋慧喬、朴寶劍主演的韓劇《男朋友》首次在古巴取景。近年,古巴年輕人也開始風靡學習如 BTS、BLACKPINK 等大勢韓團的音樂和舞蹈。即使沒有正式外交關係,2022 年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時,古巴仍向韓國政府表示慰問。南韓外交部選擇在 2 月 14 日情人節這天,宣布與古巴恢復邦交,古巴也成為南韓第 193 個邦交國,聯合國成員中只剩下敘利亞未與南韓建交。南韓外交部新聞稿提及,與古巴建交有助於擴大雙方的經濟合作,支持韓國企業的發展。同時,兩國也將圍繞文化、人文等非政治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近年來活躍的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意識,也為兩國建交做出了貢獻。外交部更在新聞稿中特別補充,古巴當地的韓流粉絲俱樂部「ArtCor」有超過 1 萬人的規模;首爾也曾於 2022 年 7 月舉辦「古巴電影節」; 哈瓦那國際電影節也在 2023 年 12 月舉辦「韓國電影特別展」。今後,南韓政府將更積極與古巴建立外交關係。自 1949 年起,南韓與古巴走過 75 年的外交史,中間歷經建交、斷交、關係緊張、逐漸和緩,再到如今的重新建交,而北韓的介入一直都是懸在兩國之間的關鍵。因此,古巴與南韓在情人節復合,也讓許多媒體稱是「古巴捅了北韓背後一刀」。南韓智庫 (KDI) 研究員趙範漢表示:「北韓的『兄弟國家』古巴,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地與南韓建立外交關係,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傷口,將給北韓帶來巨大的創傷。北韓應該很難接受。」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 (Matthew Miller) 則表示,「韓國有決定本國外交關係性質的主權,美國予以尊重。」目前北韓方面對此重大外交變故,尚無太多表示。但北韓卻在 2 月 15 日突然向日本遞出橄欖枝,表示可能邀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北韓。北韓專家平岩俊司教授認為:「北韓可能希望透過接近日本,來影響美日韓關係。」而北韓也可能希望透過日本,尋求突破外交困境的出路。無論如何,古巴與南韓建交,或許又將開啟南北韓之間,另一種新的政治局面。 |
「跟不上流行語變化的速度?」語言學家:年輕女性是推動語言的關鍵 | 當人們想到詞彙創造者時,可能會先聯想到許多男性作家,例如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是第一個將床 (Bed) 和房間 (Room) 組合起來的人;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則被認為是第一個使用 Butterfingers (奶油手,形容笨手笨腳) 與 Doormat (門口地墊,也有被他人踐踏之意) 的人。儘管這些知名的男性作家,為許多新詞彙做出了貢獻,但語言的使用與流行,很難百分之百斷定是出自於一人之手 —— 許多專家推測,莎士比亞使用的詞彙,也可能是當時的觀眾已經熟悉的語言。比起發明,一個新的詞語出現後,是否會被多數人所使用,才是語言持續被使用的關鍵。赫爾辛基大學 (University of Helsinki) 的語言學家特爾圖內瓦萊寧 (Terttu Nevalainen) 和海倫娜布倫伯格 (Helena Brunberg) 研究 1417 年至 1681 年間的 6000 封私人信件,女性改變她們語言詞彙的速度,明顯快於男性。其中 14 種語言變化中,有 3 種與當時男性獲得更多教育機會有關,另外 11 種則普遍是女性率先開始使用的,例如將「mine eyes」轉變為「my eyes」, 以及將「hath」轉變為「has」等詞。16 世紀,伊莉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寫給弟弟愛德華六世 (Edward VI) 的信中,皆將當時慣用的「doth」寫成「does」, 語言學家特爾圖形容她是那個時代最具語言進步性的人之一。2005 年,多倫多大學語言學家薩利塔利亞蒙特 (Sali Tagliamonte) 研究了知名影集《六人行》(Friends) 裡包括「so」、「really」和「very」等程度副詞的使用。雖然該劇有對白劇本,但演員本身也會針對台詞加以修飾、即興發揮。研究發現,《六人行》裡三位女性角色瑞秋 (Rachel)、莫妮卡 (Monica) 與菲比 (Phoebe), 使用「so」和「really」的頻率是劇中男性角色的兩倍。20 世紀初,「very」曾是美國最常使用的程度副詞,直到 21 世紀之後才逐漸被「really」和「so」取代。因此,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中角色所使用的語言,一方面反映了日常,另一方面也可能加速語言創新與推移的速度。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語言變化也比以往更快。英文的「你」, 從「ye」變成「you」大約花了 80 年時間,但現在,這種變化可能在一年內發生改變。每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都會挑選一個年度代表字,雖然 2023 年選出的年度詞語「rizz」, 源自於美國知名 YouTuber 凱塞納特 (Kai Cenat), 但其他包括 situationship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Swiftie (泰勒絲的狂熱粉絲) 都是由女性發明或是受到廣大女性使用而普及。演員湯姆霍蘭德 (Tom Holland) 曾在受訪時使用「rizz」一詞,因而讓這個詞在網路爆紅。《因為網路:理解語言新規則》(Because Internet: Understanding the New Rules of Language) 的作者格雷琴麥卡洛克 (Gretchen McCulloch) 表示,「女性往往更加社會化,擁有更廣闊的社交圈,因此她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語言。此外,女性多是家庭中的照顧者,男孩會從母親身上學習語言,而女孩則會從其他女性身上學習新的詞彙。」1968 年,社會人類學家愛德溫阿登納 (Edwin Ardener) 與雪莉阿丹納 (Shirley Ardener) 提出「失語群體理論」(Muted group theor), 指出「語言」是由男性規定且為男性服務,而男性在創制語言的過程中,得以壓制女性,使其成為失語的群體。當女性被迫使用以男性為主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她們就有可能在語言上進行創新 —— 因為現行的語言規範,無法滿足她們的需求。從網際網路、社群媒體再到短影片,語言已經從「無國界」變成「無速限」, 越來越多像是 Digital nomad (數位游牧)、Hellscape (人間地獄) 等新詞被添加到英語詞典。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語言的變化,當年長者開始批評年輕人講話的方式時,代溝與歧視也就因此產生,但英國華威商學院 (University of Warwick) 語言學副教授克里斯多福斯特雷盧夫 (Christopher Strelluf) 則肯定女性作為語言創新者的未來,「現在年輕女性所使用的語言,即是當今英語變化的未來。」 |
「在飲用水加氟會影響大腦發育嗎?」美國聯邦法院近日重啟審理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指出,預防蛀牙的方法,飲用水加氟有效且方便,全世界英、美等 30 多國都在飲水添加氟化物,有效降低約五至六成蛀牙發生率。然而許多歐洲先進國家,如德國、芬蘭、丹麥和瑞典等,基於其他考量,並未全面實施這項措施。最近美國專家對飲用水加氟可能影響胎兒和兒童神經發育,於加州法庭激烈攻防,使這議題再度引起美國社會關注。1946 年後,美國開始在飲用水添加氟化物,有效降低兒童和成年人蛀牙發生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甚至視之為 20 世紀十大「公共衛生成就」之一。但當時就有持反對意見的人士表示憂慮,擔心氟化物可能有潛在危害。過去數十年,一些動物實驗及飲用水含高量天然氟化物的社區研究顯示,過量氟化物確有可能會影響胎兒及幼兒大腦發育。此案聯邦政府國家毒理學計畫 (NTP) 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結果成為焦點。當飲用水氟化物含量為建議含量 (每公升 0.7 毫克) 兩倍時,極可能與兒童智商較低有關。基於這些數據,反氟團體認為,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EPA) 應根據《有毒物質管制法》(TSCA) 積極監管飲水的氟化物含量。1 月 31 日辯論庭時,原告律師邁克康內特 (Michael Connett) 強調,美國用配方奶餵養的嬰兒暴露於氟化物劑量是所有年齡層最高,因泡奶粉的水有添加氟化物。他諷刺,如果 EPA 意識到有另一種化合物對新生兒構成類似潛在健康威脅,必毫不猶豫監管,但對飲用水氟含量監管卻遲遲沒有行動。美國 EPA 和其他機構卻認為,尚無強力證據表明現行飲用水氟化物建議濃度構成健康威脅。司法部律師保羅凱恩蒂克 (Paul Caintic) 表示,過高劑量會有毒性,但目前科學證據,法庭不會認定飲用水加氟會造成不合理的風險。這次審理早在 2020 年 6 月就開始,但幾個月後法官裁示暫停,以待國家毒理學計劃的研究獲得確定結論。執行計畫的毒物專家 2016 至 2019 年研究,最初認定氟化物對認知功能發育有危害性,但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 2020 年和 2021 年兩次審查指出此論點缺乏有力證據,又戲劇性推翻先前結論。無論如何,飲用水加氟對健康的影響仍有爭議。台灣飲用水經專家討論後並未加氟,但民國 90 年起陸續實施國小學童使用含氟漱口水及補助兒童牙齒塗氟等措施,如今學童恆齒蛀牙數,由 2000 年 3.31 顆降至 2020 年 2.01 顆,成效卓著。 |
「伴侶先借過,我要出去玩」找回人生自主權,熟齡女性獨旅正盛行 | 放了長長的年假,小隊員們有出去玩嗎?隨著新冠疫情的陰霾遠去,全球旅遊觀光業逐漸恢復到往日盛景,想要出門遠行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島內玩、出國玩、自己玩、跟團玩,怎麼樣都好玩!而在近年的旅遊調查中,有一項格外引人注目的數據:女性已成為全球旅遊公司的主要客戶。其中,熟齡女性獨自旅遊的數量更是顯著增加。探險旅遊貿易協會 (Adventure Travel Trade Association) 2022 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旅行社的客戶中,女性占了 57%; 若只看由女性主導的旅行社,女性客戶的比例則高達 64%。報告也指出,現在全球冒險旅遊業的產值正迅速成長,預計到了 2032 年將增長至 2 兆美元。在這波漲勢中,不畏獨自旅遊、上山下海的女性旅人,將扮演重要的推手。另一份由旅遊公司「道路學者」(Road Scholar) 發布的獨旅趨勢調查,則分析過往幾年報名參與行程、50 歲以上的客戶,發現其中將近 70% 皆為女性;且近 10 年來,每年都有 20 至 30% 的客戶為獨自參加,這些獨自參與者中,更有高達 85% 都是女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同國家的機構都指出,獨自旅行的女性旅人越來越多,包括南非最大的旅行社之一 Flight Centre、澳洲貿易投資委員會、美國各大旅行社等。《華盛頓郵報》更提到,女性獨旅的風潮中,65 歲以上女性為近年參與比例增幅最大的群體。伴隨女性獨旅者的增加,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日益蓬勃。目前,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專為女性提供服務、設計行程的旅遊公司,例如提供冒險旅遊行程的美國旅遊公司「女性探險」(Adventure Women)、提供女性團體旅遊的「熱愛冒險女性」(WHOA travel)、為女性策畫健身或文化行程的「健身與飛行女孩」(Fit & Fly Girl) 等。為了深究熟齡女性獨旅快速增長的原因,道路學者訪問 600 名有獨自旅遊經驗的年長女性。經過整理、統計,這些女性喜歡獨自旅遊的主要原因包括:26%: 獨自旅行時更容易交到新朋友。22%: 能夠擁有做決定的自主權,依照自己的偏好規劃時程。21%: 想要擁有個人空間 (例如飯店的房間)。15%: 想要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旅遊目的地和旅行方式。9%: 在每天的結束,希望擁有獨自一人的時間,整理自己的所思所學、重整自己的狀態。7%: 喜歡獨自旅行帶來的感受,包括自由、擁有自主權。6%: 生活中沒有能夠一起旅行的人,只能選擇獨旅。6%: 可以在任何時段出發,不必配合他人的行事曆。調查也發現,多數女性是主動選擇獨自出遊,只有 6% 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因為找不到人同行,才選擇獨旅。受訪者中更有 60% 雖然已婚,仍然獨自參與道路學者的行程。這些已婚的年長女性,比起與伴侶同行,更偏好獨自旅行的理由包括:42%: 伴侶對旅行不敢興趣。40%: 出遊時,雙方感興趣的事物不合,還不如獨自前往。21%: 伴侶的身體狀況無法出遊。13%: 想要擁有與朋友或其他家庭成員出遊的經驗。4%: 經濟條件使然。21%: 其他因素,包括伴侶仍需工作、雙方體能差距大、希望藉由獨旅踏出舒適圈、必須有人在家照顧寵物...... 等。道路學者提到,目前美國 65 歲以上的女性人口中,將近一半都沒有伴侶。此外,在美國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比男性高,女性喪偶者的數量也比男性多出 3 倍,加上年長者的離婚率高,這些都可能是熟齡女性獨旅者增加的因素。除了人口數據外,社會風氣的改變也是重要推手。道路學者的公關總監凱爾西 (Kelsey Knoedler Perri) 指出,他們的獨旅客戶中,有三分之二皆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嬰兒潮世代的女性,比她們的母親和祖母更加獨立。對於更早世代的女性而言,獨自到世界各地旅行幾乎無法想像。再加上現在的社會風氣,已經轉變為『允許』年長女性自由地行動。」此外,對於熟齡女性而言,獨自旅行也是重新找回自己的興趣、自主權的方式。旅遊網站《Tour Scoop》指出,許多女性在年輕時,會將伴侶、孩子與工作視為首要考量;因此當孩子長大後,透過獨自旅行的過程中,這些年長的女性能夠尋回自己的冒險精神,獲得「美好的平衡」。根據多間媒體採訪,許多女性獨旅者不約而同地指出,婚姻與家庭不再是束縛她們踏上旅程的理由。例如專門服務女性的旅行社「道路」(El Camino Travel), 其創始人馬約爾加 (Katalina Mayorga) 分享,他們收到許多來自 55 歲以上女性客戶的郵件,內容提到「嘿,我想要體驗這個世界。我已經完成照顧孩子的責任,現在是我關注自我的時刻,但是我的丈夫並不想要旅行,所以我打算獨自出遊,展開我的第二個美好人生。」獨自參與道路學者遊程的瑪西婭 (Marcia Henderson) 提到,她希望珍惜時間,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很喜歡散步、健行,丈夫卻膝蓋不好,且不喜歡自然、文化與歷史,「只因為我的配偶不喜歡就不去旅行,是一種殘酷的暴行。這是我的熱情所在,而且他支持我,就向我支持他打高爾夫球一樣。」另一位女性獨旅者芭芭拉 (Barbara W) 則直言:「不要讓婚姻這種愚蠢的事情,妨礙你了解世界的熱情。」 |
開特斯拉自動駕駛配戴Apple Vision Pro?美政府警告:毋通! | 自 1 月中開放預購以來,Apple Vision Pro 這台起售價 $3,499 美金,加上各種附加功能可能要價超過 4000 美金的設備不僅熱銷還引起熱議。根據 MacRumors 分析,截至 1 月底,蘋果公司已售出 20 萬台 Apple Vision Pro。搶先購得的用戶,紛紛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有配戴 Apple Vision Pro 下廚,一手拿湯勺,一手在空中比劃翻閱食譜;不需要投影機或電視,戴著 Apple Vision Pro, 從客廳到移動中的地鐵,都是自己的專屬電影院。也有些用戶,似要測試 Apple Vision Pro 的使用極限,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科技專欄作家 Joanna Stern 配戴著 Apple Vision Pro 去滑雪;還有些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配戴 Apple Vision Pro 開車的影片,其中,又以特斯拉駕駛佔多數。美國交通部長彼得・布泰吉格 (Pete Buttigieg) 在社群媒體 X 上分享了一段影片,內容為一位特斯拉 Cybertruck 駕駛配戴著 Apple Vision Pro, 其雙手並沒有握在方向盤上,而是在空中揮舞、操作 Apple Vision Pro。他並提出警告:「提醒 —— 當今所有進階駕駛輔助系統,都要求駕駛員必須全神專注並完整掌控駕駛任務。」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NHTSA) 發言人也在聲明中提醒:「戴著 VR 頭盔駕駛是魯莽,且不尊重道路上所有人的安全。」然而,根據《財富》(Fortune) 雜誌報導指出,實際上 AR / VR 頭盔和智能眼鏡在法律上屬於灰色地帶。美國有許多州有法令明文禁止駕駛時發簡訊之類的分心行為;但是,部分州將這項禁令僅限於手機或電視。2013 年,一位駕駛因配戴 Google Glass 被開罰單,但因無法證明該位駕駛員在開車時 Google Glass 是否為打開狀態,他是不是在看影片或其他「分心行為」, 該項指控遭駁回。蘋果公司發布的安全使用守則中也明確提醒用戶:「在操作移動車輛、自行車、重型機械或其他需要注意安全的情況下,絕對不要使用 Apple Vision Pro。」除了駕駛之外,蘋果公司也發布了幾項安全使用守則,配戴 Apple Vision Pro 時:請不要跑步;請不要騎腳踏車;請不要在喝醉時使用;請勿使用過長時間;13 歲以下孩童不宜使用,13 歲以上兒童請有成年人陪同使用;請注意環境安全,不要在樓梯、陽台等環境使用。早早就進入了 VR/AR 賽道的 Meta, 不僅在 2014 年以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VR 設備開發商 Oculus, 近年來為拓展元宇宙,更是燃燒了超過 100 億美元的資金。近日,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也使用了 Apple Vision Pro, 並在 IG 分享心得。「許多人似乎認為 Apple Vision Pro 比較優秀,因為它是蘋果設計,且價格比 Quest 高出 3,000 美元。」祖克柏說: 「但說實話,考量到價格與功能,我反而驚艷於 Quest 在多數情況下表現得如此出色。」祖克柏稱讚了 Apple Vision Pro 的眼部追蹤功能很棒、畫面解析度高,但他也指出,為了達到這樣的品質水準,他了解蘋果必須做出很多取捨,例如重量 ——Vision Pro 比 Quest 3 重約 120 克。他也批評了 Vision Pro 在移動時出現的「動態模糊」, 並稱 Quest 配戴起來更舒適,視野更寬闊,使用體驗更好。「使用後,我不僅認為 Quest 是更有價值的選擇;也認為 Quest 是更好的產品,毫無疑問。」 |
「不改,就分手!」美國Uber司機不滿薪資,情人節首次集體罷工 | 2 月 14 日西洋情人節這天,美國兩大叫車平台 Uber、Lyft 的司機,以及外送平台 DoorDash 的外送員,以「分手」作為前提,發起全面罷工行動,抗議長年以來司機的薪資和工作條件問題。「為 APP 工作者伸張正義」(Justice for App Workers, 簡稱 JFAW) 在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十個城市的機場舉行抗議活動,「我們厭倦了每週工作 80 小時,只為了糊口飯吃。除了要不斷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還要擔心一個『停權鍵』就會害我們失去收入來源。」住在德州達拉斯 (Dallas) 的司機尚特萬亨弗裏 (Shantwan Humphrey) 表示,「這些叫車平台每年不斷縮減司機的收入,以此向投資人表明他們有賺錢,吸引投資人購買他們的股票。」現年 55 歲,住在洛杉磯的弗朗西斯科 (Francisco Magdaleno) 抱怨,「一筆 50 美元的 Uber 車資,司機卻只能拿到 25 美元。我們認為這並不公平。」諷刺的是,在 Uber 司機罷工時,另一邊優步科技 (Uber Technologies) 則於同日宣布回購 70 億美元自家股票,其股價飆創歷史新高。Uber 執行長達拉科斯羅薩西 (Dara Khosrowshahi) 表示,2023 年第四季財報會議上,Uber 的司機平均每小時的收入為 33 美元;Lyft 公布的數據則顯示,2023 年下半年 Lyft 司機每小時的收入為 30.86 美元。但這些官方數據似乎和司機們實際收入有所出入。可以幫助司機整合跨平台收入的應用程式 Gridwise, 其數據顯示 2023 年 Uber 司機的時薪為 18.80 美元,月平均總收入下降 17.1%;Lyft 司機平均時薪則為 21.44 美元,月平均總收入則增加 2.5%。2023 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分析了 2019 年至 2022 年間 Uber、Lyft 的數據發現,乘客車資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司機的所得,此外,兩間公司的抽成機制,相較於過去也大幅提升。除了不平等的薪資外,此次罷工許多司機也表示 App 系統的「停權系統」過於專制,住在溫哥華的庫吉特辛格 (Kuljeet Singh) 表示,「不是一個『真人』告訴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一個冷冰冰的應用程式,在沒有任何討論、調查或影片的情況下,就會害你被停權。」帳戶被封鎖後,司機必須自行打國際電話,向 Uber 團隊提出申訴,但這需要花費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而在英國,站上街頭罷工的則是替人們將美味餐點送貨到府的外送員們。名為「Delivery Job UK」的外送員組織,選擇在情人節這天拒絕接受所有外送訂單,預計影響包括戶戶送 (Deliveroo)、Uber Eats、Just Eat 與 Stuart com 等四大外送平台,上千份外賣訂單無法送達。「Delivery Job UK」在 IG 上寫道,「我們的要求很簡單:得到我們應得的合理報酬。我們厭倦被剝削。情人節是愛的慶典,但不應掩蓋掉我們的努力。」根據 BBC 報導,英國外送員罷工人數達到 3000 多人。而許多英國抗議人士,選擇來到外送公司戶戶送 (Deliveroo) 的執行長許子祥的家門口前,鳴笛按喇叭以示抗議。針對此次的司機罷工,Lyft 的發言人表示,「未來會不斷改善司機的待遇,並於近期推出每週最低收入的保證,確保司機擁有穩定的收入。」美國外送平台 DoorDash 的則認為,「此次情人節的罷工並不會帶來重大的影響。但公司一直都有在傾聽送貨員的聲音,尋找改善平台的方法。」而在美國擁有超過 150 萬名司機的 Uber 則表示,「此次罷工僅有少數司機參與,不會影響美國的營運狀況。因為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司機,都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因此,我們也不會譴責或是停權那些參與罷工的司機們。」 |
【召喚神龍✪✪✪✪✪】寫信告訴我今年你想要什麼龍?各國龍年郵票大比拚 | 首先來看看台灣的龍年郵票!今年中華郵政公司以「祥龍獻瑞賀新歲」為概念,設計了 3 款面值不同的郵票。其中,面值 6 元的郵票上,是一隻全身紫色的飛龍,中華郵政提到,紫色的祥龍象徵尊貴、優雅,昂首迎接新年的到來;13 元的郵票上,有著象徵著氣勢非凡的青龍,藉此祝福大家新年福壽雙全;15 元的小全張郵票上,則是一隻「氣勢威嚴、拔類超群」的帥金龍,象徵新年運勢一飛沖天、鴻運高照。香港推出了四枚不同的龍年郵票,每張郵票中都分別加入不同的節慶元素。其中,面值 2.2 港幣的郵票描繪神氣威武的赤龍,並融入中國傳統的大紅燈籠花紋,營造一片喜氣,也象徵闔家團圓、事業興旺;面值 4 元的郵票上為尊貴氣派的紫龍,象徵「紫氣東來」的祝福;5.4 元的郵票上有雙倍飛龍,代表了好事成雙,並融入象徵幸福和吉祥的孔雀刺繡圖案;5.5 元的郵票上,則是一直擁有祥雲圖案的神氣金龍,象徵大吉大利、瑞氣滔滔。中國發行了一套兩枚的龍年郵票組合。其中紅底的郵票名為「天龍行健」, 上面五爪金龍的造型,源自明朝、清朝皇家常用的裝飾「九龍壁」; 白底的則名為「辰龍獻瑞」, 取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紋路「祥龍拱壁」。這兩枚郵票的顏色以紅、金、黑為主,展現喜慶、吉祥的氛圍。日本郵政自從 2020 年的鼠年起,這一輪生肖的 12 年中,每年農曆新年的郵票設計,都採用明治時代的浮世繪師川崎巨泉的作品。川崎巨泉是一名熱愛收集民間玩具的畫家,一生中共畫了超過 5,000 種不同的玩具。由於許多民間玩具現在都正逐漸消失中,因此他的畫作對於研究過往的玩具極具參考價值。由於今年是龍年,設計師選擇川崎巨泉的作品中與龍相關的「木雕十二生肖龍」(岩井温泉ヒキモノ十二支の龍) 與「龍鈴」(辰の鈴), 作為特別郵票的圖樣。在韓國的歷史與文化中,龍同樣被視為具有威嚴的神秘動物,象徵著雄壯、勇氣與希望;過去朝鮮君主身上的服飾,也經常以龍紋裝點。此次南韓設計的新年郵票分為兩款,一款是青龍在藍天中飛騰,另一款則是一隻自帶威嚴、氣魄的龍的正臉。南韓郵政希望藉此將青龍身上的能量傳遞給大眾,並祝福大家度過充滿積極變化與成功的一年。新加坡的龍年郵票則採插畫風格。設計師透過沉穩的配色和帶點趣味的圖像,展現出一隻親和力十足的飛龍。郵票又依不同面額分為國內與國際郵票,國內郵票為白底、藍色飛龍,國際郵票則相反。新加坡也另外推出供大家收藏的特別版郵票。這張郵票上,設計師模仿傳統剪紙的風格,繪製 4 隻互相交纏的龍,利用現代手法,詮釋傳統藝術的精神。越南的兩款龍年郵票中,分別描繪了一幅飛龍凌霄而上的圖像,以及神龍從天降下的場景,各自象徵越南兩個重要的地點。其中,飛龍上升的郵票,象徵河內的昇龍皇城,此處是歷史上越南王朝重要的獨立標誌,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神龍下降則代表著下龍灣,在越南的傳說中,神龍曾下凡至此處,保護越南人民不受敵人、天災侵擾。郵票的背景中,則呈現了鯉魚躍升為龍的形像,除了象徵努力、幸運和成功,也展現堅忍不拔的精神,與面對困難與挑戰做好萬全準備,進一步期許越南在世界局勢劇烈的變化中,能成功成為亞洲的巨龍。近年來,泰國每年都會推出由現年 68 歲詩琳通公主親自設計的郵票,詩琳通公主會以獨特的插畫風格,繪製代表該年度的動物。今年,詩琳通公主以繽紛、充滿童趣的風格,呈現泰國傳說中的巨龍「那伽」。那伽的形像類似巨大的蛇,在印度教與佛教傳統中,時常以半人半蛇的樣貌出現。而在泰國,那伽代表著正義、神力,也是「水」的守護神。為了迎接農曆新年,法國的郵政集團邀請法籍華裔藝術家陳江洪,以其鮮明的風格設計一套郵票。陳江洪以中國傳統的繪畫技巧,繪製出一幅藍底、眼神直視前方的龍,以及另一幅紅底、向上仰望的龍,形像生動、強烈。匈牙利也為了歡慶農曆新年,設計一套龍年郵票。這兩款郵票採用傳統風格,還原龍在中華文化中的樣貌。匈牙利郵政公司的介紹中提到,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徵善良、勇敢、堅韌與毅力,同時夾帶著巨大的能量。龍年的來臨,將可能掀起巨大、快速的變化,帶來集體與個人層面的變化。匈牙利與中國建交以久,在新年郵票的發布記者會中,匈牙利的經濟發展部長表示,中國是匈牙利「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 他相信在新的一年中,雙方的合作將會繼續發展,並超越 2023 年的成就。美國郵政局自 1993 年以來,每年都會推出生肖主題的郵票。今年美國郵政局發行的龍年郵票,為設計師以紙張製作的「龍面具」。這個龍面具採用象徵繁榮的金色,以及代表吉祥的紅色為主要色調,呈現龍立體的面部、五官,並以花朵、流蘇等元素裝飾,色彩繽紛豐富。不過,郵票一推出卻引起不少人的強烈抗議。許多華人在網路上指出,這隻龍一點都不像龍,反而更像猴子或牛,不會讓人感到喜慶或吉祥。此外,也有人批評,美國郵政局堆出的農曆新年郵票,自 2020 年鼠年起,每年看起來都非常相似,缺乏每個生肖獨特的特徵。聯合國郵政管理局 (UNPA) 2010 年首次發行以中國生肖為主題的郵票,至今每年都會因應當年的生肖推出新郵票。今年,聯合國郵政管理局再度與中國設計師潘虎合作,此次他延續虎年、兔年的風格,以細膩、精緻的筆觸描繪霸氣青龍,周邊並以祥雲、牡丹等素材點綴。潘虎提到,他希望藉由這份郵票,向全球華人傳遞新年的美好願景與祝福,並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
【召喚神龍✪✪✪✪】新年迎新龍!美國發現新恐龍:法老的黎明地獄雞 | 1 月底,《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期刊上一篇新研究中,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凱爾 (Kyle Atkins-Weltman) 表示,他在研究白堊紀晚期的威利安祖龍 (Anzu wyliei) 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個與威利安祖龍關係相近,卻截然不同的嶄新物種。一開始,凱爾只是因為研究的素材不夠用,於是花了 5,000 美元 (約等於新台幣 15 萬元), 在網路上購買 4 個威利安祖龍的後肢化石,包括一根股骨、一根脛骨,以及 2 根位於腳踝與腳趾間的蹠骨。收到骨頭後,他與研究夥伴首先確認,這幾跟骨頭屬於近頜龍科 (Caenagnathidae) 家族的成員。當時,符合化石的特徵、被發現的地區和所屬時期,唯一已知的物種就是威利安祖龍。而這些這些骨頭的尺寸,比一般成年的威利安祖龍小了不少,所以凱爾一開始認定,這些骨頭應該是來自幼年的威利安祖龍。「安祖龍屬的標本非常罕見,在現有的文獻中,還沒有確定的幼年安祖龍標本,因此我們非常興奮,很期待可以透過觀察骨骼,更多了解這種生物的生長與變化。」凱爾提到。沒想到,當他們以精密的儀器檢查骨骼內部,發現的結果卻完全顛覆最初的假設。透過骨骼的結構,他們發現化石的主人已脫離生長迅速的幼年時期,幾乎達到了成年的體型。換句話說,在凱爾眼前的這隻恐龍,並非他們以為的幼年威利安祖龍;而是另一種體型較小,且從未被發現的全新物種。今年 28 歲的凱爾表示,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在學生時期,就發現並命名一個新物種。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大發現時,「我感覺我的心跳漏了一拍。我當時在想,在我職業生涯的如此早期,這件事竟然真的發生了?」經過思考,凱爾決定將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Eoneophron infernalis」。其中,「Eoneophron」是希臘文詞語「eos」(黎明), 與埃及禿鷹 (Neophron) 的合體,埃及禿鷹又經常被稱為「法老的雞」;「infernalis」則是拉丁文中的「地獄」一詞。凱爾解釋,由於他一開始以為這隻恐龍是有「來自地獄的雞」(Chicken From Hell) 暱稱的威利安祖龍,因此他也在新品種恐龍的名稱中,融入與威利安祖龍相關的元素。此外,凱爾以前曾養過一隻名為「法老」的尼羅河巨蜥,他也藉此名稱紀念以前的寵物。另一張法老的黎明地獄雞的想像圖畫。看到這裡,你可能首先會對他們奇葩的名字感到困惑。有著「來自地獄的雞」的威利安祖龍,於 2014 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 (Hell Creek) 被發現,屬於近頜龍科的一員。牠的外型酷似鳥類,有著羽毛、無牙的喙、長腿、巨大的腳和利爪,科學家推測牠可能屬於雜食動物,靠著吃植物與小型動物維生。威利安祖龍身長約 3 公尺、高約 1.5 公尺、重達 200 至 340 公斤,為北美洲至今為止,發現最大帶有羽毛的恐龍之一。由於牠在地獄溪被發現,特徵又與鳥類相似,因此就誕生了「來自地獄的雞」這個奇特綽號。至於這次新發現的「法老的黎明地獄雞」, 同樣擁有羽毛、無牙的喙、長腿等特徵,並同屬白堊紀晚期的恐龍。不過,牠的體型較小,身高約 90 公分、體重約只有 78 公斤;此外,法老黎明地獄雞的腿部結構也與威利安祖龍不同。凱爾說明,他們目前推測,法老的黎明地獄雞可能也是雜食性的動物,且可以透過攝取多種食物維持生存,因此在恐龍數量銳減的白堊紀晚期,仍然能夠維持族群發展。此次的新發現,除了讓大家多認識一種恐龍以外,也讓學界對白堊紀晚期的生態多樣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目前,科學家們對近頜龍科的物種仍不甚熟悉,「法老的黎明地獄雞」的發現,擴展了過往科學家對近頜龍科物種的想像,證明這種酷似鳥類的恐龍群體,可能有更多不同過往認知的「變化型」。研究並推測,與法老的黎明地獄雞生活的區域附近,可能有多達 3 種以上近頜龍科動物。有了這次的發現,科學家將重新檢查過往被歸類為威利安祖龍的化石,「我們現在知道,當時西北方的美洲,有更多近頜龍科的恐龍生活。」「我們的新發現證明,在白堊紀晚期,這個恐龍族群的生態多樣性並未下降。」 |
【召喚神龍✪✪專欄】龍的聯想 | 根據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龍」這個字有十幾個通同古字,像一個馬一個龍,一個帝一個龍等等,這些都是後來造的字,為了避免大家看到以為是手機出現亂碼,這邊就不全部列出來了。「竜」也是龍的諸多通同古字之一,《康熙字典》把這個字放在部首「立」之下:「竜,俗作龍字。《同文舉要》龍部作。按《六書統》古文龍象角爪身蜿蜒形,而「龍」這個字根據《說文解字》的原文,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我們現在想像「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其實龍也是能縮能伸的神物。由於龍在古代中國被視為帝王象徵,與龍相關的故事還不少。漢朝劉向的《新序》裡有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這個人非常喜歡龍,殿內殿外、屋頂都雕了龍的壁畫,這時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地球有這種鐵粉,就探頭進到葉公窗戶裡,露出尾巴其殿堂之上,葉公看到這畫面嚇到吃手手,大概就像電影《哥吉拉》的經典畫面 —— 辦公大樓裡的人看到哥吉拉張開一隻眼睛這樣,嚇到面色如土、失魂落魄。劉向的結論是:葉公也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只喜歡似龍而非龍的東西。其實整個故事頗多吐槽點。首先是葉公喜歡龍,但也未必是需要親眼見到真正的龍。就像有人喜歡貓但其實是凱蒂貓或加菲貓,喜歡初音但是喜歡她是軟體 (?), 真正的龍並不等於他的愛好。再來是,就算他真心喜歡龍,看到龐然大物如哥吉拉的怪獸出現在眼前,被嚇到也是很正常的。當然,一般認為劉向這段寓言,其實是政治性諷刺,有時候我們會宣稱一種似是而非的價值,譬如說反對歧視的人其實很會歧視;宣揚新政治的人其實喜歡的還是舊政治玩的那一套等等。不過大過年的,就不要說太多了...... 根據 Hello Kitty 官網介紹,凱蒂貓被描繪成一個身高有五顆蘋果高,可愛、害羞、聰明、甜美、善良且帶有男孩氣概的小女孩。類似的故事,到了明朝劉基的《郁離子》裡,有一個二創的版本,故事叫「商陵君豢龍」, 這故事結局跟「葉公好龍」有點像,但前半段還有些詐騙的過程,值得我們借鑒並提防,原文如下:有人獻了一隻「鯪鯉」給商陵君,告訴他這是龍。這個「鯪鯉」到底是什麼動物,還有一些爭議。一般認為較接近食蟻獸或穿山甲這種有鱗片的生物。商陵君雖然喜歡龍但也沒啥分辨力,傻傻就信了還很高興。他問這人龍要吃什麼?人家跟他說吃螞蟻,他就每天餵假龍吃螞蟻。這時有個很愛說實話、被稱為寵物公道伯的人告訴商陵君:「你這隻是穿山甲,不是龍。」沒想到商陵君被觸犯,飽以超派鐵拳一頓。於是沒人敢說真話,都開始吹說那隻是真龍。有天晚上,穿山甲 S (死) 了,左右隨從哄騙商陵君,告訴他豢養的龍太神猛,夜裡穿牆離開了。商陵君非常惋惜,每天拿著螞蟻希望龍回來。此時天上雷電交加,原來是真龍現身了,商陵君一看到以為是他豢養的那隻龍,拿著螞蟻要邀請他再回宮裡棲身。真龍想說「你拿香蕉只能請到猴子,拿螞蟻只能餵穿山甲吧」。於是發怒將商陵君宮殿震毀,商陵君也就掰掰了。雖然是類似的故事套路,但劉基這個真假神龍的寓言,顯然更有層次感。首先是當一個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身邊沒有人願意說實話,或當容不下異己時,那必然會一路被騙下去。再來因為先請了個假貨,得到了一個偏差的結論:譬如龍愛吃螞蟻,開始用這一套 SOP 應對所遭遇的問題,最後就算真的龍出現了,還是拿螞蟻餵祂,這就造成商陵君宮毀人亡的結局。上述關於龍龍的故事,都算滿有警惕意謂的,但大過年我們也不要淨說一些警世寓言。古文裡「龍」最知名的成語應該出自《易經》「乾」卦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 這些不只是降龍十八掌的招式,還是古老的神秘占卜學。也因為九五飛龍在天這個爻辭,後來的帝王以龍、以九五至尊為象徵,龍也就從魚蟲之長,成了神話生物,再成了帝王象徵。所以每年龍年也是生育率最高的一年,父母有著望子成龍的寄託。過去聯考窄門時代,龍年也是最容易落榜的一年,因為競爭者甚眾。所以無論成龍成鳳還是就當個蛇蛇,其實只要凡事多想想、多聽人家意見,就不至於被騙。祝大家龍飛九天,龍年行大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讀古文撞到鄉民》、《國文超驚典》、《世生存遊戲》等著作。 |
「我們的洋芋片馬鈴薯含量超低!」影響英國稅收多寡的食物之戰 | 今年一月下旬,英國稅務法庭裁定知名洋芋片品牌 Walkers 的一項商品「沃克斯風味薄餅」(Walkers Sensations Poppadoms) 屬於「洋芋片」, 必須繳納「增值稅」(VAT, value-added tax)。此一判決,不僅可能讓廠商損失數百萬美金,也撼動了食物與零食的界線。首先,「poppadom」這個名字其實改自印度配菜 papadum, 這是一種使用扁豆粉、雞豆粉或鷹嘴粉製成的圓型薄餅,上桌前再用烤、煎、烘、炸等方式,讓它稍稍膨起、變得硬脆,便於搭配醬汁、佐料食用。而 Walkers 洋芋片品牌 —— 與樂事、多力多滋同樣隸屬於百事公司 (PepsiCo), 在英國主要以此為品牌名稱 —— 則縮小一般認知的印度薄餅尺寸製成 poppadom, 變成一種更接近洋芋片大小與食用方式的點心。這個案件最大的爭論點在於:縮小版的印度薄餅,到底應該算是「食物」還是「零食」? 按照英國增值稅制度,大部分的「食物」是免增值稅的,而零食 —— 如洋芋片,則必須加收 20% 增值稅。以該國立法角度而言,「食物」需要經過事先準備,且作為比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食用 (例如,午餐的潛艇堡); 而「零食」則是一種高效率的套裝包,旨在獨立享用。【延伸閱讀】Subway 潛艇堡的麵包不是麵包?愛爾蘭法院公布解答但這種概念不一定與現實相符 —— 你當然可以吃潛艇堡充當零食,也可以把洋芋片放在午餐桌上作為潛艇堡的配菜 —— 於是,直至今日,仍有消費者對此判斷標準感到困惑;有些製造商也會刻意調整商品取名或食材比例,藉此免除增值稅。Walkers 代表律師認為,他們有許多論點證明這款印度薄餅絕非「洋芋片」: 首先,它應該搭配佐料與沾醬食用,這是否可以算是一種「事先準備」且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呢?再者,沒有人會覺得印度薄餅跟洋芋片是同一種東西,怎麼可能相提並論;最後,這項商品製程中加入的馬鈴薯澱粉或顆粒的含量微乎其微,根本不足以稱作「洋芋」片 (crisps)。增值稅 (VAT) 作為一項消費稅,對於英國貧困的家庭而言,影響較富裕家庭更為巨大。塞農谷 (Cynon Valley) 的議員貝絲・溫特 (Beth Winter) 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平等的國家,這種間接稅顯然對社會中最貧困的人影響更大,這需要改變。」財政研究所所長保羅・約翰遜 (Paul Johnson) 指出,單靠增值稅改革無法為最貧困的人提供額外支持,並建議通過增加福利制度或改革其他稅收方式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雖然增值稅廣泛用於各種商品和服務中,但其極度複雜的性質常常引發許多法院案件,受到民眾廣泛批評和嘲笑。事實上,英國增值稅的判定方式可不是那麼清楚明瞭。根據 BBC 過去一篇報導所製成的表格分類:以馬鈴薯製成的洋芋片適用增值稅,但是以玉米粉製成的墨西哥薄餅 (tortilla chips) 及玉米片則屬於「食物」, 無需增值稅。如果在餅乾的外層塗上巧克力,就必須繳納增值稅;反之,如果將巧克力做為餅乾裡的夾心,則不用增值稅。堅果連殼烘烤 (如開心果) 就免增值稅,去殼堅果則要增值稅。這匪夷所思的分類方式,或許也讓消費者在買零食的時候變得綁手綁腳、不那麼過癮。Walkers 絕不是第一個認為自己的商品沒有馬鈴薯,就可以不用被當成洋芋片的廠商。2008 年,知名洋芋片品牌「品客」(Pringles) 甚至不惜自爆商品的馬鈴薯含量遠低於 50%, 整片洋芋片幾乎全是人工合成物質,也仍難逃被歸類為「洋芋片」(Crisp) 的宿命。如今,英國法庭對於 Walkers 的論點也完全不買單。法官表示,雖然印度薄餅中的馬鈴薯含量確實沒有一般洋芋片那麼高,但,馬鈴薯應該在薄餅或在薯條裡佔據多少比例,這種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總之「這些製品顯然都含有馬鈴薯,」法官直接了當地寫下。所以說,不管是多是少,只要含有馬鈴薯,到頭來都還是會被認為是洋芋片的 —— 真不知道這種定義算是過於寬大,還是超級狹隘。關於英國零食爭議,最著名的案例當數 1991 年的「雅法蛋糕」(Jaffa Cake) 問題。知名消化餅乾廠牌「麥維他」(McVitie’s) 生產的雅法蛋糕,是一種以糕餅為底,上方塗抹厚重的巧克力,中間夾有以色列特產的雅法柑橘醬 —— 其實視覺上跟麥維他消化餅乾相當類似,只是變得稍厚、稍高。根據稅收標準,蛋糕、酥餅、蛋白霜都是不用收增值稅的,但是餅乾、能量棒卻需要;那麼,它是餅乾嗎?還是蛋糕?難道因為命名是蛋糕,就可以不收稅嗎?最後,英國稅務法庭判定它確實屬於「蛋糕」, 儘管它的尺寸與餅乾相似,也幾乎擺在餅乾架上,而非糕點區;但是,雅法蛋糕的底層部分卻不像餅乾那麼堅硬、可掰成塊,反而具有鬆軟的質地與口感,麵團的製作方式也與蛋糕相同。最重要的是,判決認為,底層的蛋糕部分是整體商品的「本體」, 吃起來存在感最強,稱為「蛋糕」可謂當之無愧。 |
【地球圖書館】「我只是想分手而已」108起南韓親密殺人案後,國家應該如何保護被害人? | ● 現任部長法官 (匿名): 兩位似乎很難諒解,明明有人死亡,為什麼還能緩刑。但非故意殺人的過失犯,判緩刑不在少數。傷害致死屬於故意與過失的結合犯,儘管傷害人的行為屬於故意,致死的結果卻非有意。若是向被害方給予相當的補償損失,賠罪請求原諒,獲得緩刑的情況是比較多的。理由在於法院將被告看成殺害的過失犯而非故意犯,認定其犯罪行為是突發事件所致。要是檢察官一開始就以殺人罪起訴,實際量刑時就可能較難獲得緩刑。不過在此情況下可能被認定為傷害致死,至於殺人的部分則是無罪,因為殺人是屬於故意犯,必須證明其有故意殺人之意圖,這並不容易,所以檢察官也會以傷害致死罪起訴。在傷害致死犯罪中,若是施暴程度嚴重或使用兇器者,可以殺人罪起訴,但未達其程度者,大致都會以傷害致死罪起訴。在兩位舉的案例中,似乎是因為難以看作間接故意,才只以傷害致死罪起訴。當然,當暴力成為某人死亡的原因時,一定會對這種量刑是否恰當提出疑問。所以在達成和解與否之外,仍會依據法院而判實刑。我自己就有過在被告以傷害致死罪被起訴,但雙方達成和解,遺族也要求從輕發落的情況下,仍宣判實刑的經驗。● 現任部長法官:殺人罪的相關量刑標準,根據動機分成 5 種 (參酌、普通、指責、結合重大犯罪、極度藐視生命), 同時再依各動機分成減刑、基本、加重來裁定刑種和量刑。也會根據行為與行為人,裁定各特別量刑因素與一般量刑因素,將其視為減刑或加重因素。如兩位所說,「無反抗能力的被害人」的定義為「犯案當時,被害人因身體、精神障礙或年齡等因素影響而無反抗能力,且被告事前已知或知情的情況」。大部分親密殺人均屬。根據基本量刑標準,很難將親密殺人被害人視為無反抗能力。因此兩位的主旨,應該是放在要求擴大特別量刑因素的加重要素,也就是擴大「無反抗能力的被害人」概念,使法院在處理親密暴力和親密殺人案件時能給予嚴懲。個人的交往、家人或朋友關係,會因為暴露資訊、容易接近的特性,更易於暴露於暴力的狀態。此外,基於外界看待私人關係的習慣,容易有公權力無法輕易觸及的部分。這個狀態本身成了遮掩暴力的面紗,導致公權力失去效力。親密殺人的被害人無反抗能力這點無庸置疑,然而只基於這樣的理由,將「無反抗能力的被害人」納入量刑標準的特別加重因素,多少會令人質疑。首先就邏輯來看,量刑標準體系是有問題的。大部分殺人罪均屬第二類的普通動機殺人,也就是說,殺人罪大部分發生於親密關係、家人或朋友之間。可是,假如將此納入特別量刑因素的加重因素,基本類型與加重類型的區分就會失去意義。第二則是涉及量刑標準整體的問題。無反抗能力的被害人這個量刑因素並不只侷限於殺人罪,其他犯罪行為的量刑標準也需要全面調整,否則就必須說明,何以唯有殺人罪需要另外界定「無反抗能力的被害人」, 目前對此仍缺乏合理的論據。拿性犯罪來舉例,多數性犯罪為認識的人所為,以陌生女性為目標的案例為少數,因此無法將交往關係視為特別加重因素。第三,萬一是女性將親密關係中的男性殺害,就不需要視為特別加重因素。只因被害人幾乎是女性,就將相同的量刑因素 (交往狀態) 視為加重因素,這樣的結論有點奇怪。當然,要為女性被害人提供比現在更強大的保護,使其遠離親密殺人或暴力的目標是沒錯。但為了保護女性,就將女性界定為比男性更居於劣勢的弱者是否恰當,也讓人產生疑問。幼童或身障人士的自我防衛能力明顯低落,可視為需要特別保護。但若把目的放在為了保護女性,避免其成為被害人,也要給予被告嚴懲,會導致量刑標準的概念混淆,像是將被害人區分性別化,是無法說服人的。因此,將親密關係與無反抗能力的被害人特徵綁在一起並不恰當,也不切實際。依我的看法,殺人類型的「分類」才是問題的關鍵。第二類的普通動機殺人,與第三類的指責動機殺人 (報復殺人、金錢 / 不倫 / 組織利益為目的之殺人、其他犯罪行為與防止犯罪事跡敗露為目的之殺人、隨機殺人、其他) 之間,扣除隨機殺人,能看出有明確的區分嗎?依我所見,根據具體事件,第二類可能更糟。因此我認為,要不就是將第二類的親密殺人類型分得更清楚,並納入第三類,不然就是將目前的第二類和第三類合併,以現有第三類的量刑給予處罰,可能更適當。而我更傾向於將第二類和第三類合併。綜合我的見解如下:我們該做的,不是將不幸且柔弱的女性視為無反抗能力的弱者,追求在相同分類內特別加重處罰;而是從一開始,就不該將親密殺人與金錢關係、口角、肢體衝突等殺人類型綁在一起,應該根據案件不同,歸類為重大類型。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這是一種利用信賴關係的犯罪,在交往關係中會持續經歷極端的痛苦,且對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造成莫大痛苦。或者也可以維持目前分類,但將「利用親密關係與信賴關係、持續行使暴力」額外納入加重因素。● 現任部長法官:若只談親密「殺人」, 與當事人本人的和解不可能存在,因為和解是與遺族進行的。如果擴大到親密「暴力」的範圍,被害人本人也可能表示不願處罰,這很難拿來與數位性犯罪被害人的兒童、青少年相提並論。性犯罪中的兒童、青少年被害人大部分是未成年者,身為監護人的父母多半都有問題,且被害人較易受監護人影響,才降低了和解的價值,盡可能避免法官做出減刑判決,給予加害人嚴懲。就親密殺人或親密暴力來說,畢竟是成人,所以會視為具有更多自由意志。只不過在親密暴力的情況下,假如兩人持續同居,和解的意思就很可能會遭到扭曲。我在想,是否不應將和解的價值一概降為一般減刑因子,而是該由法官具體考慮和解的真正意向、實質賠償、真誠的反省及謝罪、再犯的可能性等,再來判斷不願處罰的價值。關於親密殺人,如果抱持盡可能保護被害人及必須嚴懲被告的問題意識,無論如何似乎都必須提高法律或量刑標準,並以白紙黑字反映之。只不過這個方向是否必然與被害人或遺族想要的方向一致,是現場實務上最傷腦筋的問題。如果降低和解的量刑價值,金錢補償很可能化為泡影。被害人多半是經濟困窘之人,不少被告也是。假如期待「和解就能減刑」, 就會想盡辦法把錢生出來去和解,但如果就算和解也會判重刑,就會放棄和解了吧。重大犯罪事件的被害人在國家無法提供相當補償的情況下,怎麼做最好,是很棘手的問題。儘管嚴懲加害人追求正義很重要,探討什麼才是真正為被害人著想亦不容疏忽,因此國家應時時討論保護重大犯罪事件被害人的政策。從某種角度來看,無法防止重大犯罪發生的國家也應負起部分責任,國家不僅應對個人定罪,賠償的義務也應該交給個人負責。● 現任部長法官:我同意。我認為目前親密殺人、親密暴力相關的量刑標準有必要修訂,只是親密殺人、親密暴力不像數位性犯罪是全新領域,從量刑標準解決會有所限制。先前說過,從量刑標準大幅提高刑罰有難度,乾脆立法解決較為妥當,但這似乎也同樣有侷限性。問題就在於親密殺人、親密暴力是否能與其他類型的殺人或暴力徹底區分。意即,立法要將焦點放在事前防止上,因為要特別將此類型犯罪挑出來並大幅提高刑罰很困難。我認為法官的性別敏感度、暴力感受性、親密關係犯罪感受性、量刑感覺才是最大問題。在親密殺人判決中,描述被告有利的情況確實難以接受。被害人的不道德行為,不該成為對被告有利的情況,難道被害人品行不佳就該死嗎?這不過是犯罪的強大動機罷了。這是典型的對加害人情感移入的判決。像這種以男性為中心、從父權觀點作出的判決不勝枚舉。等於是在怪罪被害人並替加害人減刑。不只性犯罪,其他與女性相關的犯罪中,經常對被害人抱持刻板印象。加害人只是平凡的上班族、學生、人際關係良好的男性,卻因為跟奇怪的女性交往,才會不幸地犯下殺人罪,這樣的敘事實在太多了。犯罪動機和量刑不能混為一談。無論是殺害女性或男性,殺的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殺人,就該同樣受到譴責。不能因為被害人的倫理道德,導致刑罰上出現差異。親密殺人中經常被列為有利量刑因素的「突發犯罪」也需要討論。有縝密殺人計畫者並不常見,大多是突發的。計畫殺人應列為加重因素,但突發殺人不該成為減刑因素。親密殺人事件的突發性與一般殺人不同。突發殺人指的是像同事喝了酒,暴怒下突然持刀刺殺他人。親密殺人卻是經過長期暴力、威脅與衝突的累積,最後才瞬間爆發的犯罪行為,根本不是單純的突發犯罪。也就是說,無論是否事先有準備犯罪工具,還是真的一時激憤,都不太會是事前縝密計畫的,要針對親密殺人議題談論突發性,是很可笑的。本文摘自李周娟、李禎環著作《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 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4/02/06 起至 2024/02/15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滿額贊助 DQ, 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贊助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我只是想分手而已》!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加入方法詳情👉https://g.yam.com/v6670「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
【召喚神龍✪】不分東方西方或二次元,夠帥的都是好龍 Bing! | 提到亞洲的龍,勢必要先從自稱「龍的傳人」的中國開始談起。傳說中的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已超過約八千多年的歷史,綜合歷史文獻研究,龍的起源與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的「伏羲」有關:《三皇本紀》記載伏羲「人首蛇身,有聖德」;《拾遺記》描述伏羲出生時的樣貌,就是後世傳說中龍的形象。中國學者聞一多撰寫的《伏羲考》一書中,則提出龍的信仰源自於圖騰崇拜,因為當時「蛇圖騰」最為強大,因此蛇的圖騰會兼并馬的頭、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等弱小的單位,最後融合成「龍」這種生物。關於中國龍的原型,至今仍有不同的論點支持,例如也有學者提出,古代中國人見到的龍其實是鱷魚、恐龍,甚至是未知的大型爬蟲類。但不論如何,中國的龍文化無不象徵著強大和吉祥的力量,是傳說中能夠興雲降雨的神獸,因此如果女生嫁到好老公,成語會說「乘龍快婿」, 希望兒子能成大器成會用「望子成龍」。同樣作為亞洲文明搖籃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龍的形象類似巨大的蛇,但印度龍與中國龍最大的差別在於,印度的龍被稱為那伽 (Naga), 且形象大多擁有七個頭,而在印度教與佛教的傳統裡,那伽多以半人半蛇的形象存在。而根據不同的地域與傳說,那伽的形象可以是印度頭戴皇冠的眼鏡蛇,也可以是泰國代表正義與神力、以龍為為原型的守護者。2022 年,泰國內閣批准使用那伽,作為泰國傳統神話動物的圖騰標誌,旨以推動泰國的文化與傳統、帶動創意經濟。由於那伽是「水」的守護神,泰國的那伽又稱為水龍,至今仍有地區仍會使用 nak hai nam (泰語:นาคให้น้ํา; 字面意思是供水的納迦) 進行每年的降雨預測。為什麼在東方,龍大多是吉祥的化身,來到西方,卻又變成邪惡、神秘的代名詞?英語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文學篇章之一的《貝奧武夫》(Beowulf) 就曾紀載,英雄貝奧武夫與負責看守寶藏的噴火巨龍,大戰三回合,雖然最後兩敗俱傷,但貝奧武夫成了世人心中的屠龍英雄,龍的印象卻也和邪惡畫上等號。不同於東方龍,西方龍最常見的形象多擁有強壯的身軀、尖銳的牙齒、巨大的翅膀與箭形尾巴,而在基督教與猶太教裡,龍也成為撒旦的化身。也因為龍是邪惡的象徵,西方龍的形象多存在於藝術文化中,牠們是奇幻文學的常客,且往往是守護寶藏的大魔王;基督教《聖徒傳》中,聖喬治與龍 (Sanctus Georgius) 也成為歐洲宗教與民間藝術中最廣為流傳的故事。雖然西方龍被視為不祥的生物,但牠同樣與東方龍一樣代表強大有力的生物。至少對於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來說,Dragon 可以帶領人類飛向浩瀚無垠的宇宙世界,2010 年 SpaceX 成功開發天龍號太空船 (SpaceX Dragon) 成為首款進行太空貨運補給的私人航太企業宇宙飛船。如果你的名字裡面有一個龍字,寫考卷要填自己的名字時,應該會很生氣為什麼要取這麼多筆劃的字。雖說如此,許多明星的為了取一個好兆頭,會將自己的「藝名」放入龍字。例如,早年紅遍好萊塢的兩大武打明星李小龍與成龍,都是以「龍的傳人」之姿,用中國功夫一腳踢裂東亞病夫的招牌。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裡,則有龍爪手、降龍十巴掌、倚天屠龍功等至少九種以龍為名的武功;名字裡帶有龍的除了《神鵰俠侶》小龍女,另一則是《俠客行》的龍島主。只要冠上「龍」字,管他張三李四還是少林高僧,全都不是對手。改編自小說的知名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A Song of Ice and Fire) 龍甚至成為劇中,僅次於人類的第二主角。但不光只是藝名或角色名,龍作為百家姓之一,據傳自皇帝時代已有龍姓。在台灣則有龍應台、龍劭華等知名人士。同樣擁有漢字文化的東亞圈,從 BIGBANG 的權志龍、寒流始祖偶像之一的酷龍、被歸類為超稀有姓氏的龍俊亨,再到日本革新者坂本龍馬、作曲家坂本龍一、導演濱口竜介,都是用龍字為他們創下事業高峰。如果把龍畫成卡通,是不是就沒那麼可怕了?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木須龍融合了東方和西方龍的形象,牠忠心耿耿、花家列祖列宗的守護靈,但個性卻喜歡惹麻煩,甚至帶有點傻氣。但提到動畫裡的龍,《遊戲王》的青眼白龍,肯定是許多人心中最經典、世界最強怪獸的代名詞。而在《數碼寶貝》裡,龍系數碼獸也成為數碼世界中最強,擁有最接近「神」的力量,其形象多接近西方龍;反觀《寶可夢》的龍屬性,從快龍、乘龍再到哈克龍多為受歡迎的龍寶寶們,但其他的龍屬性形象似乎已經不是龍,而是恐龍了。另有古代民間傳說「鯉魚躍龍門」, 我們也不清楚,當鯉魚王躍過龍門 (進化) 後變成暴鯉龍,究竟是龍還是魚?與《棋齡王》塔史亮傻傻分不清楚,《神隱少女》的神祕少年「白龍」, 真身是掌管一條河的河神,本名是超級難念的「賑早見琥珀主」。但其實在日文原名中,他的名字其實並沒有龍,而是應該翻作小白 (ハク /haku), 但因為其原形為一條白色的龍,台灣才將其名字直接翻為白龍。 |
【飛行船通訊】漫遊曆、DQuiz龍吼哩,飛行船提早祝大家新年一條龍! | 嗨嗨各位親愛的小隊員我金探子!(振翅飛飛 ((ଘ( ̇꒳ ̇)ଓ)) 2024 第一個月轉眼來到尾聲,小隊員都還好嗎?有天天翻閱《地球漫遊曆》, 與我們可愛的喵星人一起探索地球了嗎?(●ↀωↀ●)一年初始,金探子依舊高速運轉!各位期待已久的 ——《地球漫遊曆 (數位典藏版)》終於正式登場囉!感謝參與募資的大家耐心等待,也開心能滿足喜愛電子書的捧油們,歡迎各位手刀兌換、購入唷!🍀免費兌換詳見👉 https://g.yam.com/LFCPX🛒購買詳情詳見👉 https://readmoo.pse.is/5kdmu6DQ 與 Readmoo 讀墨合作,爭取到許多 DQ 小隊員專屬優惠,詳見免費兌換頁面!好康可別錯過啦!另外,千呼萬喚始出來,籌備許久的 DQ 全新網頁遊戲 ——「DQuiz 知識王」也於前日上線啦!這是一款答題益智遊戲,題目出自 DQ 的報導文章!敬請各位踴躍答題,努力爭取「正確答題數」與「積分」,「DQuiz 知識王」遊戲將持續更新改版,屆時將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等著大家唷!(ΦωΦσ)σ遊戲資訊詳見👉 https://dq.yam.com/post/15933 好的,看完 DQ 在 2024 的第一個月做的事情,小隊員們也一起搭上飛行船,回望這個月來,地球發生了哪些大小事吧!這邊飛行船全員也要來跟大家拜個早年,祝福我們的王牌小隊員們,龍年大吉、欣欣向龍、龍華富貴、龍光煥發、萬事龍易,2024 一整年轟龍龍龍龍龍龍😎😎😎衝衝衝衝 拉風💨2024 年 1 月 1 日,位於日本海沿岸北陸地方的石川縣,當地時間下午 4 點 10 分發生規模 7.6 強震,震央在能登半島的東北方,並接連引發多起規模 5 以上的強餘震,這也是石川縣當地自 1885 年以來,觀測到最嚴重的一次,日本氣象廳將此次地震命名為「令和 6 年能登半島地震」。根據氣象廳的資料,截至 1 日下午 9 點,震度 1 以上的地震已經發生了 59 次,包括 1 次震度 7, 以及 3 次震度 5, 而餘震仍舊持續著。截自 1 月 2 日下午 1 點,石川縣輪島市內已確定 30 人死亡。其他鄉鎮則有多人因建築物倒塌而受傷。【全文閱讀】根據外交部統計,1 月 13 日舉行的台灣大選,共有超過來自 30 國、150 間媒體的記者前來採訪;選舉結果一確定,包括《CNN》、《紐約時報》、《衛報》等多間國際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布快訊,向世界宣布台灣大選的結果。DQ 編輯部選後幾天在看國際新聞時,也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台灣大選新聞」淹沒,讓編輯們深深感覺到,世界各地的人們真的都在看著我們投票啊!於是,我們決定將編輯資料庫打開,彙整出日韓與歐美的各大媒體,第一時間針對此次台灣大選的報導,列出各家媒體的標題、導言用詞。小隊員們關注島內事務的同時,也試著戴上他人的眼鏡,看看世界各國如何報導這次台灣大選吧!【全文閱讀】韓劇《京城怪物》是一部描述 1945 年正處日本殖民時期的韓國,齊心對抗日軍在秘密基地進行人體實驗,研發出的活人怪物的懸疑驚悚劇。本劇自 2023 年於 Netflix 上線後,隨即登上韓國、日本、台灣等熱門排行,然而,《京城怪物》卻也引發一些爭議。因《京城怪物》描述大量日軍的殘忍暴行,其中人體實驗更是影射二戰時日軍侵華的「731 部隊」, 因此許多觀眾將《京城怪物》貼上了「反日」的標籤。但在負面聲浪中,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姜銀慶編劇接受《The Korea Daily》訪問時表示,他非常意外《京城怪物》在日本 Netflix 的排名這麼前面,許多日本觀眾認為《京城怪物》拍出了他們所不知道的歷史,甚至有許多十幾歲的日本年輕人表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 731 部隊的存在。」【全文閱讀】去年 9 月,罹患唐氏症的馬爾。加爾塞蘭 (Mar Galcerán), 於西班牙瓦倫西亞自治區議會宣誓就職,實現了自己多年來的夢想。她不僅達成自己投身政治、為身心障礙者爭取權益的目標,也成了西班牙史上第一位出任地區議會議員的唐氏症患者。加爾塞蘭指出,即使本身能力不同,如果周圍有人能給予足夠支持,那麼各種族群的人,都有可能突破障礙,取得傲人的成就。她提醒:「這些阻礙來自社會大眾心理障礙,因為社會中有很多陳舊的刻板印象,一直都存在。」【全文閱讀】美國影藝學院 (AMPAS) 公布了第 96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入圍名單,其中包括西班牙《絕地盟約》(Society of the Snow)、義大利《少年的漂浪旅程》(Io Capitano)、德國《失控教室》(The Teachers' Lounge)、英國《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日本《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 將角逐最佳國際影片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的獎項。今屆共計有 92 部電影提報最佳國際影片,最終共有 88 部符合送入下一階段的資格,然而,除了古巴、吉爾吉斯、塔吉克,最令人跌破眼鏡的便是香港所提交的代表《燈火闌珊》, 未能通過資格審查階段,失去了角逐獎項的資格。本文邀請了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馬曼容 (Pony) 撰文,除了帶領小隊員們了解「提名奧斯卡的遊戲規則」, 也詳細分析此次香港電影失去角逐資格事件。【全文閱讀】一個食物好吃與否,真的能由一個「公道伯」評斷嗎?過去,許多餐廳最怕的是固定撰寫專欄的美食評論家與米其林密探,掉星宛如掉命的評分機制;但來到社群網路當道,「人人都是美食家」的自媒體時代,一句「難吃」都可能讓一間餐廳受到嚴重影響。【全文閱讀】 |
「夜已深,還有什麼人」不敵文化、經濟變遷,日本24小時商店逐漸消失 | 日本成功的夜間經濟例子像是東京新宿的機器人餐廳,在那裡可以欣賞到充滿聲光效果的機器人舞蹈秀,每天最後一場表演在晚間 9 時 30 分開始,自 2012 年夏天開幕以來,吸引不少訪日旅客。受到疫情影響,餐廳關閉了很長時間,直到去年 10 月才全面恢復營業,而且表演時間改到下午 1 時至 5 時,已經稱不上「夜晚經濟」。除了這類深夜秀餐廳之外,許多夜生活營業場所都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狀態。根據統計,連鎖居酒屋在 2023 年 6 月的銷售量,僅恢復到 2019 年同期約八成左右水準。雲雀餐飲集團旗下擁有 GUSTO、Bamiyan、Jonathan’s 等多家連鎖家庭餐廳 (日本稱 Family Restaurant, 價格親民), 但從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原則上廢止了深夜營業,直到去年 3 月才宣布部分恢復,但已回不到過去規模。雲雀餐飲在廢止深夜營業時表示,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民眾的生活型態發生很大改變,即使疫情結束,由於遠距工作盛行,民眾上餐廳的時間很大部分轉移到午餐和晚餐時間,深夜需求相對減少,集團因此把人力集中在午晚餐時段,同時加強外送和外賣品質。除了雲雀之外,樂雅樂 (Royal Host) 早在東日本大地震的 2011 年就開始縮短營業時間,到 2017 年 1 月全面取消了 24 小時營業。日本麥當勞也減少 24 小時營業的店家數。此外,日本的計程車車資相當昂貴,加上許多上班族的通勤距離非常遠,因此若錯過末班電車,不少人會選擇到 24 小時營業的店家打發時間。然而,疫情後有些公司改為居家工作,有這類需求的上班族減少。許多 24 小時營業的店家在疫情後也受到成本壓力影響,陸續縮短或取消通宵營業。經濟評論家鈴木貴博分析,24 小時營業的店家縮減,以長期來說是必然趨勢,而其背後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社群媒體興起」, 其次是「消除酒駕」, 第三則是「企業加強合法性」。他認為,未來 24 小時營業的餐廳會逐漸消失。日本 24 小時營業的家庭餐廳出現時間在 1970 年代,並逐漸風靡全社會。其中原因之一是當年的便利商店早上 7 時開門,晚上 11 時就打烊了,這也是 7-ELEVEn 命名的由來。當年的年輕人若想要消磨時間,如果住在城市可以去保齡球館和迪斯可舞廳,但後來保齡球館被淘汰,舞廳也因為被警察取締逐漸消失,24 小時家庭餐廳成為僅存的深夜娛樂之一。不過,在 1990 年代後半到 2000 年代前半,由於手機迅速普及,多少衝擊到 24 小時家庭餐廳的深夜需求,因為與想念的人通訊更加容易,只要撥一通電話即可,不需要特意約在外面見面。到了 2010 年左右,這種功能又被社群媒體的興起所取代。第二項影響 24 小時家庭餐廳存亡的因素是「消除酒駕」。近來悲劇性的交通事故被媒體廣為報導,默許朋友酒駕變得同樣於法不容。在 2000 年代,酒類一直是家庭餐廳在深夜的熱賣商品,但現在上家庭餐廳,許多人改點無酒精飲料,或是說「不能喝酒,我先回去了」, 對深夜家庭餐廳的需求開始衰退。最後的因素則是企業加強合法性。隨著時代進步,企業漸漸會開始叮囑員工減少加班,或是不要在公開場合討論工作,因此把工作場合延伸到家庭餐廳的情況也在逐漸減少。結果是,走出辦公室、在家庭餐廳開會的機會大幅減少,轉變為坐在星巴克拿電腦處理公務的形式。如果說 24 小時家庭餐廳的減少有文化上的因素,連鎖速食店、咖啡廳縮短營業時間,還必須歸咎於長期勞動力短缺,以及人工成本飆升。目前日本約有八成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此外還有人工成本上升的問題。過去五年,東京的最低基本工資上漲了 87 日圓,在 2023 年來到破千的 1,072 日圓。不僅人工成本在漲,電費成本也在漲。有居酒屋店家就表示,現在的電費大約是兩年前的 1.5 倍,但想要漲價,把上升的成本轉嫁給顧客卻並不容易。夜間來客數沒有回流,成本卻節節上升,在市場機制運作下,店家自然縮短深夜營業時段。東京澀谷車站前原本的 24 小時麥當勞,現在已經縮短營業時間至晚上 10 時,附近其他麥當勞分店也只營業到 10 時 30 分或 11 時,打烊時間甚至比末班車還要早。甜甜圈連鎖店 Mister Donut 原本營業到深夜 2 時,也改成晚上 10 時關店。東京街頭一片明亮的霓虹燈看板當中,浮現愈來愈多關店的暗色招牌。 |
整個廚房都是我的手術室!外科醫師與米其林主廚連手,打造廚房裡的開刀祕笈 | 最近著名紐約心臟外科醫師及米其林星級主廚,連同總部位於瑞典的心血管醫療設備公司「潔定」(Getinge), 攜手展開前所未見的跨界合作,聯手出版獨特食譜,旨在幫助外科醫師就算烹飪時,也能練習手術室開刀的技能。這本《心臟外科醫師的食譜》(The Heart Surgeon′s Cookbook) 是紐約心血管暨胸腔外科醫學博士帕特爾 (Nirav Patel) 醫師,和米其林二星餐廳主廚弗雷德里克 (Fredrik Berselius) 共同創作。他們應潔定公司邀請,合作打造食譜,不僅突顯醫師和廚師手藝精湛,同時也是心臟外科醫師獨特的訓練方式。帕特爾博士和弗雷德里克構思開發的九道菜色有金槍魚佐青醋栗、甘藍鹿肉捲及烤鵪鶉佐松露野蔥等,均需用到至少一種外科醫師必備手術技巧或能力,還考驗熟練度及靈活性。包括精確切割、狹小有限區域注射縫合,以及溫柔處理和及高度專注力等。帕特爾醫師每年進行約 350 起手術,閒暇時也是烹飪愛好者,沒想到有這麼一天,手術室技能竟能在廚房派上用場!外科醫師必須靈活精確操作手術刀,否則手術就無法成功,這點與高檔烹飪頗有相似處,料理食物時不僅幫助放鬆,又有助維持靈活性和注意力。他認為無論主治醫師還是實習醫生,都應嘗試挑戰《心臟外科醫師的食譜》。即使他自認技巧相當嫻熟,烹飪時仍充滿挑戰,如縫合甘藍菜捲時要避免菜葉撕裂,或利用韭菜編織成麻線等技巧。這九道食譜不僅是手指和大腦的極限訓練,也極度講究細節,絕對值得外科醫師一試。他補充,我一定會告訴學生用這本食譜練習!弗雷德里克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2000 年到紐約逐夢。這次計畫最令人興奮的是,有機會透過外科醫師視角理解食材,對他是一次嶄新的體驗。潔定公司商業總監兼牙科醫師布萊克 (Carsten Blecker) 深切體認,手術技能和持續練習,對任何外科醫生都極其重要,「《心臟外科醫師的食譜》除了肯定外科醫師的卓越技巧,也是實踐技能的絕佳輔助工具。」他們計畫提供食譜給全球外科醫師,用它磨練技能、享受樂趣,並為家人和朋友烹調每位精緻的菜餚。 |
「我們分手吧!」環球音樂與TikTok談判破裂,不滿報酬過低、AI使用與平台安全 | 環球音樂集團 (Universal Music Group) 和 TikTok 過去簽訂的合約於 1 月 31 日到期,但雙方未成功續約,環球音樂發聲明指控 TikTok 霸凌他們接受低於舊協議、市場價值的新合約。泰勒絲、Drake 等知名歌手的音樂,有可能即日起消失在 TikTok 上。《滾石》將環球音樂對 TikTok 發出的指控稱之為「核彈級的威脅」, 因為兩邊規模在音樂產業內,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環球音樂的聲明主要圍繞在三大重點:藝人和作曲家的報酬、AI 技術影響,以及平台安全性。首先,環球音樂稱相較其他社群平台提供的報酬,TikTok 只願意支付一小部分,並指出雖然 TikTok 規模如此龐大,但只占環球音樂總營收約 1%。環球音樂在聲明中表示,TikTok 的成功就是建基於音樂,平台高層也曾說過「音樂是 TikTok 體驗的核心」, 卻又不願意支付合理的價格。再者,環球音樂認為 TikTok 允許 AI 製作的音樂充斥在平台上,甚至打造工具來宣傳 AI 歌曲,平台無疑就是在推動 AI 取代人類藝人。例如數週前,曾傳出 TikTok 在測試文字生成音樂功能「AI 歌曲」, 開放給小部分用戶先行體驗。在 AI 立場上,TikTok 和環球音樂採取的態度不盡相同。TikTok 對 AI 採較積極的態度,母公司字節跳動還被爆使用 OpenAI 技術來打造自家大型語言模型 (LLM) 。且 CEO 梁汝波據稱認為公司對 AI 的關注度還不夠,很容易被其他敏捷的新創超越。反觀環球音樂的態度就偏保守,去年下架了以歌手 Drake 和 The Weekend 聲音,結合 AI 技術生成的爆紅歌曲《Heart on My Sleeve》;10 月,與其他音樂出版商聯手,控告 AI 公司 Anthropic 非法使用 500 以上的歌曲,來訓練聊天機器人 Claude。不過,環球音樂也有在和 Google 等公司協商,談要授權歌手的聲音和旋律,來讓 AI 生成歌曲。最後,環球音樂對 TikTok 的指控,延伸到平台沒有積極阻止歌曲侵權事件,而且讓仇恨言論、霸凌、騷擾內容留在平台上,只有像打地鼠一般無效地阻擋有問題的內容。至於協商新合約期間,環球音樂表示 TikTok 不斷在威脅公司接受低價值的合約,平台採取的手段包括移除部崛起中的藝人的音樂,但刻意留著國際知名的歌曲。對此,TikTok 也發出火藥味十足的回擊聲明。TikTok 表示,很難過看到環球音樂「將自身貪婪置於藝人和作曲家的利益之上」, 並指出他們和其他家音樂廠牌都能達成以藝人為優先的合約,但是環球音樂自己選擇離開擁有數十億用戶的平台。環球音樂的歌曲最快有可能於 2 月 1 日開始,就會從 TikTok 下架,包括泰勒絲、Drake、怪奇比莉等知名歌手的音樂,曾加入相關歌曲的影片也可能變成靜音;環球音樂出版集團的作曲家所共同創作的音樂,也會落在被移除的範圍內;而有加入下架音樂的用戶原創影片 (User-Generated Content,UGC), 同樣有機會拿到下架警示。另外,音樂是 TikTok 的一項重點發展領域,去年平台在部分地區 (澳洲、新加坡、墨西哥) 推出了「TikTok Music」服務,能與 TikTok 帳號連結,去收聽出現在短影片裡之音樂的完整版。少了環球音樂的歌曲,是否會對 TikTok Music 的擴張帶來影響,仍有待觀察。那麼,最終事件會怎麼落幕?較有可能發生的是雙方再簽訂新合約。好比 YouTube 也曾和音樂廠牌因未支付足夠版稅而產生衝突。2021 年,TikTok 和環球音樂集團曾簽訂合約,讓 TikTok 用戶能取用環球音樂的歌曲,雙方也承諾會一起探索新功能。TikTok 當時將自身定位為「幫助新才華嶄露頭角並將過去音樂介紹給新觀眾」; 環球音樂則表示,與 TikTok 的合約「為我們的藝人和作曲家提供了合理的報酬」, 同時也展現研發音樂產業新工具的決心。而在環球音與 TikTok 簽訂合約的前幾天,也發生了些許類似於近日的事件。環球在 2018 年與同為短影音平台的「Trilller」簽約,但到 2021 年合約期滿,雙方在談更新合約事宜時,環球控訴平台未如期支付藝人報酬。 |
照顧戰場上的「毛戰友」 美國空軍推軍犬急救課 | 由於軍犬訓練成本高,且對於任務執行的重要性,美國空軍近期開始加強醫護士官兵對於工作犬隻的急救治療技術,提高軍犬在戰鬥任務期間的存活率。美國空軍醫療和軍犬專家,近年針對軍犬設計了專門的戰術戰傷救護課程「K9TCCC」(Canine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強化軍犬在戰場上的存活率。軍犬訓練和養育成本高,且為了提高行動默契,長期與同一軍犬士共同行動,情感上與同袍無異。因此在 K9TCCC 訓練中,受訓者需要將軍犬視同受傷同袍一樣盡力照護。K9TCCC 的重點與人類的戰術戰傷救護類似,將急救重點放在氣管、呼吸系統、頭部受創、大量失血和失溫,並針對犬隻生體構造搭配特定器材,例如剃刀需要將患部周圍體毛剃除,不同尺寸的胸腔引流導管、和犬隻專用血壓計等。參與 K9TCCC 訓練的軍犬士透納 (DeAndre Turner) 表示,他與軍犬邦妮已經搭擋兩年,無法想像如果她出事,自己會受到多大影響。因此,當透納知道單位開始首次犬隻急救課程,他馬上趕來參加。學習了如何替犬隻急救,讓他以後與邦妮出勤時能夠更有把握,即使她受傷了自己也有能力幫助救治。同樣參與訓練的重症航空醫療後撤運輸團醫官麥肯錫 (Mackenzie Shrives) 也指出,這次的訓練讓她對於往後面臨軍犬受傷的情況,更有能力因應;並表示自己的任務也經常需要與軍犬工作,因此知道人類和犬隻在急救過程中的差異,對她往後照顧傷犬相當重要。 |
【新聞荒漠.上】美國媒體業大規模裁員 專家示警:「大選當前,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好新聞」 | 1 月 23 日,美國西岸的知名大報《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宣布裁員至少 115 人,其中包括新聞編輯室中至少 20% 名員工,為該報發行 142 年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洛杉磯時報》的記者、專欄作家紛紛表示,這項決定彷彿是一場「大屠殺」, 對報紙是「毀滅性的」。早在確定裁員的消息宣布前,大批《洛杉磯時報》的員工,就於 19 日發動集體罷工,抗議管理階層意圖裁員的決策。不過,罷工並未影響裁員決定,報社老闆黃馨祥 (Patrick Soon-Shiong) 表示,《洛杉磯時報》每年虧損 3,000 至 4,000 萬美元,用戶訂閱與廣告收入,早已無法支持營運,因此裁員為必要的決定。《洛杉磯時報》宣布裁員的同一天,旗下擁有《Vogue》、《GQ》、《Vanity Fair》等多個知名時尚刊物的康泰納仕集團,罷工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去年 11 月,康泰納仕集團一口氣解僱 94 名員工,這些員工皆為工會成員,人數約佔所有成員的 20%。經過多次勞資協商,集團仍堅持裁員,談判以破局收場。因此,工會決定於奧斯卡獎公布入圍名單的當天,發動為期 24 小時的罷工,表達對管理階層的抗議,共有超過 400 名員工響應參與。然而,《洛杉磯時報》與康泰納仕集團的狀況,遠遠只是美國媒體業嚴峻現況的冰山一角。根據美國就業諮詢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統計資料,2023 年截至 11 月,美國的媒體產業,一共裁員 2 萬 324 人;若將統計範圍限定於新聞業,包括廣播、數位與紙本新聞,則共裁員 2,681 人,超越去年的 1,808 人與前年的 1,511 人。無論就整個媒體產業而言,或僅看新聞業,去年是繼 2020 年全球受 Covid-19 衝擊以後,裁員情況最嚴重的一年。綜合紐約時報與 CNN 的報導,從去年至今,進行裁員的美國媒體還包括了《華盛頓郵報》、《TIME》、《國家地理》、《Vox Media》、《NPR》、《NBC 新聞》等多間知名媒體。且,在過去 15 年間,美國媒體的新聞編輯室,已經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除了裁員消息,2023 年還有網路媒體《BuzzFeed》宣布關閉新聞部門、知名媒體《Vice》聲請破產、《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 雜誌紙本停刊、《國家》(The Nation) 和《彭博商業周刊》(BusinessWeek) 等雜誌減產改為月刊等事件。每則消息,都揭示美國新聞產業正面臨的殘酷現實。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將於今年年底迎來 4 年一度的總統大選。《紐約時報》指出,當美國人正準備迎戰鋪天蓋地的假資訊、人工智慧生成訊息與煽動性宣傳時,「曾扮演『看門狗』(watchdog) 與公共對話促進者的主流新聞媒體,正掙扎著維持生計。」《CBS 新聞》的前總裁海沃德 (Andrew Heyward), 目前正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新聞與資訊研究小組合作,他表示:「此時此刻,美國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實的新聞報導。看見經濟的威脅,如此強而有力地鉗制傳統新聞來源,令人非常不安。」「這不僅令人不安,而且非常危險。」他補充。美國媒體遇到的困境,主要與網路、社群平台興起有關。《CNN》指出,網路革命與各種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公眾接收新聞與娛樂的方式,導致多年來媒體賴以為生的傳統商業模式快速崩潰,而整個新聞產業都必須面臨這個艱困的現狀。最直接的影響反映在新聞的收視率、瀏覽量上。由於大眾現在接收資訊的內容,多轉往 TikTok、Instagram、Netflix 等平台,導致電視、新聞網站、報紙的觀看量大幅下降。觀看習慣的改變,促使各種品牌、公司,決定將更多行銷預算投入新興平台,利用 Instagram、Google 等管道,向更特定的群體投放廣告。也就是說,品牌方不再依賴傳統媒體的廣告欄位,這讓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大幅降低。在這種狀況下,媒體與社群平台之間的利益分配,也成為新聞產業近幾年的討論焦點。當大眾透過 Google 搜尋引擎、Facebook、Instagram 等管道獲得由媒體提供的新聞內容,獲利者卻是「平台」本身,而非產製內容的一方。哥倫比亞大學去年 10 月發布的一項研究估計,以新聞媒體提供的內容,為網站、社群平台帶來的搜尋流量計算,Google、Meta 等科技巨頭,每年應支付新聞媒體 140 億美元 (約新台幣 4,369 億元), 且此數字還只是保守計算的結果。然而,平台卻不一定願意為了這些內容,向媒體付費。例如,澳洲於 2020 年起草《新聞媒體議價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 時,Facebook 和 Google 就曾堅決表達反對。Google 一度威脅離開澳大利亞市場,Facebook 也一度阻止澳洲用戶在 Facebook 分享或閱讀新聞內容。所幸,在澳洲政府的介入下,平台與媒體雙方最終成功達成協議,確立平台需為新聞內容付費的規範。加拿大則於去年 6 月通過《線上新聞法》(Online News Act), 同樣要求科技公司為使用新聞內容向媒體付費。然而,法案推出後不久,Meta、Google 皆表達抵制,並宣布限制加拿大用戶瀏覽新聞的權限。經過來回談判,目前 Google 已放軟態度,同意每年向加拿大新聞媒體支付 1 億加幣;然而,Meta 卻仍堅決反對付費。此外,搜尋引擎、社群媒體等平台,還能透過調整演算法,影響新聞媒體內容的曝光程度。俄勒岡大學 (University of Oregon) 的新聞學教授達米安 (Damian Radcliffe) 指出,過去一年中,平台逐漸調降新聞內容的優先順序,使得新聞相關內容更難被用戶看見。他建議,媒體應「暫停、仔細審視並重新調整,他們與科技平台之間『不穩定,且往往是單向的關係』。」達米安建議,媒體應設法略過平台,與受眾建立直接的關係;此外,也需重新調整衡量內容「成功」的標準,不再侷限於追蹤人數、瀏覽次數等指標。《CNN》也在報導中指出,由於媒體面臨的獲利困境,「有一段時間,有些人希望讓億萬富翁擁有新聞出版品的所有權,藉此在傳統商業模式逐漸消失的同時,維持行業穩定。」然而,2013 年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 買下《華盛頓郵報》, 以及擁有億萬美元的企業家黃馨祥收購的《洛杉磯時報》, 雖然一度擴編、迎來成長,最近卻同樣因虧損重大,進行大規模裁員。媒體分析師道克特 (Ken Doctor) 在《紐約時報》訪談中提到,「無論是億萬富翁擁有的紙本老將,或是十年前備受矚目的數位媒體,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已逐漸被新的現實淹沒。」除了前述種種困境,新聞媒體的也面臨由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新挑戰。由於 AI 能夠針對讀者的問題,綜合各方資料進行即時回覆,許多媒體擔心,AI 很可能會取代新聞媒體的地位,成為讀者獲取新資訊的首選。針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種種困境,資深美國記者賈維斯 (Jeff Jarvis) 向《CNN》表示,「我必須很遺憾地說,我看不到大多數傳統媒體的轉機。」他指出,目前傳統媒體的經營者,除了少數例外,多數仍難以適應網路世代,「他們固守著舊有的商業模式 —— 廣告、訂閱,以及注意力經濟。」賈維斯補充,在日益惡化的環境下,媒體削減成本是可預期的反應,但這也會使新聞媒體產出的內容品質下降,加速惡化。「報紙、雜誌與有線電視的消亡,已多次被預言,目前尚未發生,」他警告「但是它們倒塌的時刻,隨時都可能來臨。」美國媒體業接踵而來的壞消息,讓不少專家都提出警訊,《紐約時報》、《CNN》、《衛報》、《西雅圖時報》等媒體,也紛紛點出可能來臨的危機。《CNN》指出,這陣大規模裁員潮「發生在一個不太好的時機」, 當美國正面臨大選之際,新聞部門的人力、影響力卻搖搖欲墜,「這意味著,那些尋求高位、不誠實的候選人,以及身居要職的官員,可能會逃避重要的審查,使得選民缺乏完整資訊,面對 11 月投票時必須做出的重大決定。」曾於《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任職的蘇麗文 (Margaret Sullivan), 也在《衛報》的專欄中提到,看到新聞工作者大幅流失,除了令人感到心碎,還可能「對社會造成更廣泛的損害」。她說明,應對即將來到的選舉,選民需要充分的資訊以做出正確判斷,然而,現代的假新聞、假資訊氾濫,記者的數量卻大不如前。且許多小報逐漸倒閉,新聞媒體更多集中於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導致過去專注地區事務的地方媒體,難以達成監督任務。「民主需要知情的選民,才得以維持功能。然而在許多地區,這些資訊正悲劇性地流失。」 |
從歐美現代懷舊到日本消齡化,Z世代用自己的方式玩復古 |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Z 世代對 2000 年時期的千禧年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在 TikTok 上,Y2K 的主題標籤已獲得約 50 億次瀏覽;Instagram 甚至有許多專門討論復古流行的帳號。打開 Z 世代衣櫃,除了時下最新流行的單品外,在他們衣櫃裡發現二十年前流行的低腰褲、楔型鞋、無袖上衣等衣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根據美國的二手物交易網站 ThredUp 的數據顯示,2022 年美國 Z 世代購買了約 14 億件二手衣;衣櫥中有五分之二的物品是二手的;83% 的 Z 世代表示已經購買過,或者願意購買,曾經被他人擁有過的衣物。對於 Z 世代來說,懷舊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沉浸於那個時代的音樂、科技和電視劇中,例如將美國名媛芭黎絲希爾頓 (Paris Hilton) 與妮可李奇 (Nicole Richie) 於 2004 年參與的真人實境秀《拜金女新體驗》(The Simple Life) 製成社群媒體的迷因圖。截自 2024 年 1 月,與《拜金女新體驗》相關的 TikTok 影片已超過 5.1 億的觀看數。許多影視作品也抓緊這股復古風,接連重啟《花邊教主》(Gossip Girl)、《少年魔法師》(Wizards of Waverly Place) 等經典影集。而改編自經典漫畫《阿達一家》(The Addams Family) 的 Netflix 影集《星期三》(Wednesday),2022 年底上線後,隨即打破 Netflix 電視劇集一週內觀看時間數的記錄,劇中經典的哥德式復古風也再次颳起一波流行風潮。去年底,美國零售商沃爾瑪 (Walmart) 更找來了電影《辣妹過招》(Mean Girls) 的原班人馬出演黑色星期五的廣告,而時代的眼淚也隨著睽違 20 年後重啟的新版《辣妹過招》一起流下。但不光只是重啟。近年,Netflix 青少年影集開始在 80 年代的故事背景中,套用「現代觀念」, 例如《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去 X 的世界末日》(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 都是在懷舊中主打沒有科技干擾、年份不清的時代。當蘇永康唱著《舊愛還是最美》時,其實也點醒了人們容易被過去美好的回憶所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心理學博士克莉絲汀巴喬 Krystine Batcho) 表示,「相對於遙遠未來的不確定性,記憶美化了我們對過去的情感。「因為新冠疫情導致的居家隔離與社交距離,人們就像被關在一個時光隧道內,很容易對只是在上週、上個月、去年才發生的事情感到懷念。」「而當我們使用懷舊的濾鏡回顧時,腦海中的過去,往往比現實來得更加美好。」巴黎索邦大學 (Sorbonne University) 的社會學教授艾曼紐范廷 (Emmanuelle Fantin) 則表示,觀看懷舊節目對於 Z 世代來說可以達到鎮靜的效果,因為對他們來說,不同於 2020 年後經歷過新冠疫情的焦慮和陰暗,2000 年代是一個充滿狂歡、派對與樂觀的世代,「儘管 2000 年代發生了 911 事件、伊拉克戰爭與全球金融危機,但對於沒有經歷過的 Z 世代來說,他們只會看到那個年代的美好,並理想化對過去的想像。」布魯克林品牌公司 Red Antler 策略總監莉茲尤索拉 (Liz Juusola) 也同意過去幾年的動盪,使人們更容易感到懷舊,尤其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也讓懷舊不再只侷限於遙遠的過去,「社群媒體讓很多事物都變成觸手可及的存在,你不必在祖父母的閣樓裡翻箱倒櫃,就能在網路上查找得到幾十年前的內容。」在疫情的影響下,消費者較過往更渴望懷舊所帶來的舒適和穩定感,許多商家也抓緊了消費者渴望過去的情緒,並將其轉化成讓人掏錢的行銷手法。2016 年,廣告公司 Madwell 提出了的一個新的概念,將現在 (Now) 和復古 (Nostalgia) 融合成新的詞彙 —— 現代懷舊 (Nowstalgia)。當時間的界線被打破後,不同時代的風格和元素,會在這個世代融合成一種全新的混合體,這也意味著,「懷舊行銷」不再是一種經典復刻,而是提倡以現代的感覺,去詮釋過去的時光。不只歐美進入現代懷舊,位於亞洲的日本也走進了「消齡化社會」。2023 年,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針對 20~69 歲的日本人,以「因為主管是女性產生牴觸情緒」、「把事業擺在家庭前面」、「妻子不一定要冠上夫姓」、「關心政治」等意識和生活方式變化,提出了 366 個研究項目,分析所有收到的回覆發現,不同年齡層間差距明顯縮小的有 70 個,差距擴大的只有 7 個。日本已經不再是「老齡化」社會,當不同時代族群的價值觀、消費取向的差距逐漸減少時,代表日本社會逐漸變成一個超越年齡隔閡的群體。日本走向消齡化社會的背景,主要在於年長者的醫療技術與基礎設施的進步,讓「年長者能做到的事情變多」; 具有傳統價值觀的上一代慢慢淡出,原本要遵從的「常識與價值觀逐漸減少」; 娛樂的多樣化,讓不同年齡層的共同嗜好、「想要與喜歡的事物開始重疊」。因此,當消齡化開始普及後,預計從個人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到社會結構與市場行銷都會有所改變。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2022 年日本多部賣座電影《灌籃高手 THE FIRST SLAM DUNK》、《新・超人力霸王》及《捍衛戰士 2: 獨行俠》, 都是將這些原本應該是中老年喜歡的經典作品,改編成適合現代觀眾的風格,成功抓住廣泛的年齡層觀眾。在台灣,復古風則吹進了戲劇圈,從跨越時空 20 年的《想見你》、描述 80 年代條通文化的《華燈初上》、重現台北中華商場繁華的《天橋上的魔術師》, 以及有濃濃台灣古早味的《俗女養成記》, 都成功透過懷舊氛圍引發觀眾熱烈的討論。西門町的「蓋酷家族」拍貼機,只是換成人生四格的「韓式拍貼機」; 柑仔店的抽抽樂,成人人有獎的「一番賞」; 一次性「即可拍」相機成交換禮物首選;仿復古的機械鍵盤、電風扇、音響,成為文青最愛的老派設計。如今,現代懷舊不再僅限於一代人,它可以與多個年齡層產生共鳴,時光沒有復返,只是換了一個新的樣子。 |
【DQ地球人素養指南.專欄】 會「講」也要會「演」,演講也是一種表演 | 不管是秀政績、秀高度、秀格局還是秀下限,幾年一度的民主選舉總是令人熱血沸騰;這是一場大「秀」, 從每一個小細節展現候選人的見識與本事、特質與氣度,當然也包括競選團隊的溝通力、執行力、號召力及戰鬥力。就像公路電影中的巡迴樂團一樣,候選人與他的團隊走遍大大小小鄉鎮街坊、廟口市場,上電台、上電視、上講台、上舞台,到處宣揚他們的理念和價值;也如樂團表演一樣,一路上總有顛簸危難、挫折挑戰,但無論如何,一旦加入戰局、粉墨登場,演出就必將繼續 —— the show must go on。世界上各種領導人物,皇室貴族、民選首長,或是民運領袖、企業代表,時常需要透過「演講」與大多數人溝通,向無數觀眾發佈宣言、表達理念、說服支持;而演講,當然不只是「講」, 更包含「演」的部分 —— 如何使用既有的講稿內容、應用口說技巧,搭配獨有的人格特質與動作表情,有效地達成目的,喚起感受、安撫情緒,就得靠一些表演技能的輔助。所謂「演」, 並非要形塑另一種人格、或詮釋一個角色 —— 你可能會發現,每當這些領導人物試圖「演」些什麼的時候,演生氣、演哭泣、演愧疚、演關心,反而都不太有效,甚至破綻百出 —— 這並非他們的強項。演講中的「演」, 其實是用以突顯這些個人實力的表演工具,讓群眾得以更加認識、欣賞、感佩,甚而相信這個在台上說話的人。雖然我們都清楚,說得好,不一定等於做得到 —— 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如果將演講看成是一種以講述作為主要表現方法的演出形式,那麼首先需要具備的表演技能,或許就是口說能力了。在電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中,故意不把那句名言 講完的傑佛瑞。洛許 (Geoffrey Rush), 在《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2010) 裡成了英國國王的語言治療師,幫助有語言障礙、口齒不清,卻臨危受命登基為王的喬治六世完成演說,統領國家面對風雨欲來的世界大戰。電影開場時,柯林・佛斯 (Colin Firth) 飾演尚未即位的喬治六世 (時任約克公爵), 正在溫布利球場為大英帝國博覽會 (1924) 發表閉幕演說。這場戲,觸動了許多害怕公開演講的人內心深處的恐懼、勾起難以忘卻的經驗:所有人等待他的發言,麥克風放大了每一個不成文字的喉音,過多的斷點也讓一個簡單的句子變得支離破碎。真實的喬治六世的口吃問題,在許多歷史畫面與錄音中也都能聽見;狀況不好的時候,他幾乎每說一個字就必須停頓一次,導致根本沒人知道這句話到底在講什麼。這當然是比較嚴重的案例,而口語障礙也有其生理及心理因素,需要透過治療與練習進行改善。領導人物的的口語表現能力,可能也像喬治六世那樣,需要從正音開始,先把要說的字講對、講清楚,至少不會有資訊傳遞錯誤,或沒人聽懂你在講什麼的狀況;發音或許不需要標準,帶有自己獨特的咬字、親民的「氣口」(khuì-kháu) 也沒問題,但日常口說的常見問題,最好不要在演講時出現,例如:一個句子的頭部或尾部字詞音弱模糊,或是一段句子中間出現過多碎音、碎字、發語詞、語尾助詞等。以及,每當演講者說得激昂時,也常有嘴巴跟不上節奏、身體跟不上情緒的狀況,呼吸的調節、氣力的運用,這都是表演的基本工具。先掌握這些基礎能力,才有可能對文本進行細部的詮釋、音聲的抑揚頓挫、停頓的重點加強,或動作、手勢、表情。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可能是上個世紀最具渲染力的現場演講者之一。身為一名牧師,公開演說、向民眾佈道,本就是他的專業技能;其豐富的知識含量、堅定的人權立場,更讓他能旁徵博引、即席發揮,同時喚起人們心中對美好願景的渴望與嚮往、對當下處境的悲憤與共鳴。1963 年 8 月,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說,至今已為經典,事實上,這並不是他原先計劃的演講內容,完全是牧師本人的「脫稿演出」。馬丁・路德・金起初不卑不亢、有條不紊地念著講稿,援引莎士比亞、講述國家現況,甚至一再重複使用關鍵句:「我們並不滿足」(We cannot be satisfied) 希望喚起民眾的注意。不過,當演說接近後段時,站在馬丁・路德・金身旁的知名福音歌手瑪哈莉亞・傑克森 (Mahalia Jackson) 卻突然慫恿牧師:「跟他們說說你的夢吧,馬丁」, 就這麼一句話,開啟了牧師的開關。馬丁・路德・金的語氣開始上揚,情感也變得更加明顯,他重複使用「我有一個夢想」做為每個段落的開端,再用兩三句簡短的說明描繪光明的未來。內容跟前面其實沒有太多不同,但就是這一句句天外飛來的「夢想」, 以及馬丁・路德・金強大的知識背景 (其中有許多引述《聖經》的字句), 成功發揮了原先講稿中未能激發的情緒。演講表演的進階能力,或許是要適當地捨棄文本。演員不會拿著劇本在台上、在攝影機前表演,演講者卻常常需要盯著稿子與字幕機說話。這當然有確保資訊正確、避免錯誤的考量,但往往就此失去了連結。太過依賴講稿會造成問題,想像一下大聲朗讀報告,結果不知道在報告什麼的反而是你本人;經典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裡也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演講者因為稿子需要翻頁,硬生生把一個詞彙拆成了兩句話:「這個年」、「頭都變了」。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很常看到演講者化身為讀稿機,在每個標點符號停頓,講出一連串斷裂、散落的句子,任由自己迷失在文字之中,失去了通篇演講的宗旨與概念 —— 甚至讓你懷疑,他是不是也忘了前一段在講什麼。念、讀、說,是三種完全不同的狀態;演講稿可能讀起來很流暢,但是念起來很拗口,也可能說起來根本沒人聽得懂 —— 演講者必須統合這三種細微的差異,轉換為一段讓人容易聆聽,並且真的聽得進去的演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是個相當擅長此項能力的演講者,他的演說聽起來讓人聯想到在腦中讀書的感覺,像是正在一邊閱讀、一邊念著熟悉的故事給自己聽。捨棄文本,不一定要做到像馬丁・路德・金那樣脫稿演出,最簡單的方法是:適當地去除講稿中的標點符號。本來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不會刻意去想要在哪裡插入標點符號,我們會自然地斷句,或是運用長短不一的停頓讓人理解心中想要表達的內容。文稿中的標點符號,目的在於便利閱讀,如果在演講時,把每個逗號、句號都當作是語氣的停頓點 (而且每次停頓長度都一樣), 反而本末倒置且不利聆聽。演講的影響力,其實也隨著科技持續變化。英國喜劇團體蒙提・派森在電影《萬世魔星》(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 中諧擬了耶穌講道的場景,單憑一人之力,要在山丘上對萬民講道,難免就會有聲音太小、距離太遠的問題,後面的群眾只能靠著口耳相傳,結果完全是以訛傳訛。喬治六世的開戰宣言與小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 (Fireside chats), 則建立在廣播系統普及的年代,使他們的演說能夠深入民眾家中,達到一種不同的臨場效果。如今,短影音當道、影音平台就在手中,傳播媒介也非官方一種,剪輯、後製、直播都變得更加容易,讓演講內容有利擴散,卻也可能遭人斷章取義、移花接木。於是,演講的對象是誰?變成一個複雜的問題。在戲劇表演中,角色會隨著說話對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態度、用語和情緒;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現場演講自然也會隨著觀眾的差異,特別講述他們在意的主題,使用量身打造的笑話或小故事,運用不一樣的語氣、用字,甚至發送專屬於這些觀眾的福利 (例如允諾建設、幫助在地等) 以建立關係。然而,影音傳播技術與影響力大增,不管你在哪裡,演講對象都可能變成「全民」, 當身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能看到這些內容時,演講者就必須意識到他的一言一行,不是只在這個場域發生,而是「大家都在看」。2014 年馬拉拉 (Malala Yousafzai) 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授獎演說,2019 年童貝里 (Greta Thunberg) 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的 " 發言,以及 2022 年起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在美國議會、歐洲議會、北約峰會的演講,或使用視訊與世界各地政府連線的演說。他們都非常清楚,也真心希望能夠透過影像,讓他的觀點在世界各地傳播。因此,這個時代的演講者也必須清楚知道,他的每一次發言都有著無限的可能與巨大的責任,未經思慮、措辭不當、口無遮攔、無的放矢、吹噓誇大,不再只是説說就算了,有人會去查核,有人會幫你打臉自己,有人會把你做成迷因,當然也有人會就此追捧讚頌、深信不疑。現場限地演出創作者,表演藝術類文章撰稿人,劇場人資訊網站管理員。看戲、看書、看展覽,把新聞當小說在讀、把時事當表演在看。 |
「放下手機,立地成僧」Z世代開啟僧人模式,以科技來抵抗科技 | 墨西哥 CETYS 大學恩瑟納達 (Ensenada) 國際校區的教授曼杰瑞茲 (Páez Manjarrez) 說:「每一天、每一分鐘,我們都面臨著大量且不斷湧進的訊息,無論是新聞入口網站也好、社群媒體上的朋友也好,是感興趣的話題也好,還是陌生的隨機主題也罷。我們目前沉浸在資訊的汪洋之中。」他說,不過短短幾年前,我們只有一個螢幕,一天頂多上網幾個小時。如今演變成三個或更多的螢幕,除了手機還有平板、智慧手錶、電動玩具等。讓人同時間在多個設備上遊走,永無止境地在不同網絡上滑了又滑。除了看也看不完的社群網站,手機傳來的 LINE 訊息、電郵通知,也打斷不少人手邊的工作,甚至回家也有馬上回覆訊息的衝動。諷刺的是,教人如何遠離網路、宣揚「網路排毒」的各項好處,已成了網路近來討論度最高的熱門趨勢話題。20 歲大學生史丹納曼 (Gabriella Steinerman) 告訴《華盛頓郵報》說,一刪除社群媒體,「你會意識到你不需要它」。若不想與網路一刀兩斷,網友藉由「僧人模式」(monk mode) 主題標籤,來分享暫時戒斷網路的撇步,專心把正經事辦完、辦好。限制上社群媒體時間,並以僧侶自律生活方式得名的「僧人模式」, 主題標籤 #monkmode 在 TikTok 的閱覽數已增至 7,700 多萬。除此之外,還有多款 App 可以幫助民眾封鎖讓他們一不小心就「滑」太久的應用程式和網站。英國人權律師艾里格里 (Susie Alegre) 承認,自己單靠意志力很難長時間不伸手去滑手機,但名為 Freedom 的 App 讓她可以在不關手機情況下,依照個人需要來「封鎖」某些應用軟體,並設定封鎖時間。如此一來,她仍可以在辦公期間查手機的聯絡資料並撥打電話。Freedom 創辦人席杜茲曼 (Fred Stutzman) 曾告訴英國廣播公司 (BBC) 說,他之所以開發這款應用程式,是因為自己求學時老上臉書 (Facebook), 導致論文遲遲寫不出來。他說,一再上社群網站檢查動態消息的衝動,很多人都有,這並非是某種人類能力上的缺陷。他表示,Meta (臉書母公司) 聘請了大批博士生和行為學家,目的就是讓他們的應用程式更有刺激作用,讓一般人難以單憑自己的意志力來抵抗這種誘惑。而他很開心自己能開發出 Freedom, 以科技來抵抗科技。Freedom 下載量在 COVID-19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2020 年疫情期間暴增 50%,2021 年也有 50 萬新用戶,而最多人「封鎖」的應用程式包括 IG、臉書和推特。若不想依賴 App 來增加生產力,生產力專家伽能 (March Channon) 建議,從改變生活小習慣下手,「如果你不想看 YouTube, 就去建立一個對自己有好處的習慣。一早在電腦前問問自己『我今天要完成的第一要務是什麼?』並聆聽自己在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用來協助用戶封鎖 / 限制應用程式或網站的 FocusMe, 創辦人德魯斯 (Vladimir Druts) 認為,大家應更嚴肅看待社群網路成癮的問題,「大家會去關注毒癮或賭癮問題,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對手機上癮」。德魯斯認為,「僧人模式」是一個抵制時下日益明顯的「速成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渴望。他說,現下流行「快速致富、百萬立即入袋」這種精神,而僧人模式則是點醒大家,「除非你每一天都空出時間、現身做你該做的事,否則你將一事無成」。現今社會中,由於青少年和年輕人傾向透過 3C 設備與同儕溝通,「僧人模式」或許對年輕人的學校課業和社交生活更有助益。維吉尼亞聯邦大學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社會工作學院 (School of Social Work) 助理教授鮑德溫 - 懷特 (Adrienne Baldwin-White) 說:「學生的社交能力可能會因為社群媒體的使用而受到干擾。社群媒體絕對會干擾學生在建立健康男女關係和你情我願性關係的能力。」她說,她在找學生聊過之後發現,許多功課很好的學生也在練習僧人模式,「這些學生發現,限定上網時間是真的很有幫助」。關鍵可能在於,一個人必須知道自身滑手機的習慣是否已經干擾了工作、課業、社交,或浪費太多時間。曼杰瑞茲說,如果睡前最後一件事和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滑手機;如果看到別人貼出開開心心過日子的照片,讓你懷疑自己為什麼過得這麼不痛快;如果老是擔心漏接資訊;如果你明明有目標卻老是沒有動力去完成,「那就是你需要暫時淨空心靈的時候了」。 |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set Viewer.
- Downloads last month
- 52